据说下沙有人卖猪肉一年赚了50万
下沙农副产品经营市场蕴藏商机最近半个月以来,下沙街道高沙社区的居民茶余饭后多了个新话题:家门口的农贸市场大变样了。走进农贸市场,抬头能见到明亮的窗户,低头看不到地面的污水,蔬菜、水产、家禽、豆制品……不同门类的农副产品都有自己的专属区域,商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不仅是高沙农贸市场,下沙街道的七格、湾南、智格、开发区和星野等六家农贸市场集体“华丽转身”,让附近的居民眼前一亮。“刚开张的时候,就有好几个人来打听摊位的租金情况,想来这儿做生意。”高沙农贸市场的陈经理说。
老刘家的幸福生活
买菜是件烦心事,
主妇们常常会抱怨,不知道今天吃什么好。住在下沙高沙社区的老刘赋闲在家,以前买菜对他来说就很烦恼,因为菜场的环境不舒服。
“原来去菜场买菜,新鞋肯定舍不得穿。”老刘回忆说,从“马路市场”到“退路入室”,再到市场搬迁,农贸市场的地点换了好几次,不变的是“脏乱差”和“腥臭湿”的环境。
不过,这一切在今年下半年发生了巨变。11月28日,拆下工程围护栏后的高沙农贸市场重新对外迎客。闻讯赶来的居民乐开了花:农贸市场怎么跟超市一样漂亮了!老刘现在来买菜还经常会带着小孙子。“以前太脏了,我孙子还没进市场大门就会哭闹着要回去,现在小家伙还挺乐意跟我来的。”老刘趁逛市场的机会还时不时地教孙子认识些蔬菜。“效果比他妈妈看书教好多了。”
经营户杨绍德坦言,自己原来很“排斥”新市场,一来怕摊位租金要涨价,二来怕生意会冷清。“没想到不但租金没涨,这个月的生意估计要比以前多做600多元。”
下沙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提高
今年是杭州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所有无证和临时农贸市场在经过规划验证,确认其存在的必要性后接受一番改造提升。下沙街道就有6家农贸市场位列其中。
10月底,6家农贸市场陆续完成了改造提升工程,11月7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贸市场完成杭州市农贸市场综合整治验收,成为今年全市第一家完成“变脸手术”的农贸市场。现在,市场里禽类交易区都有独立的封闭区域,并配有专门的排风设施;鱼虾等水产品全部装在统一的玻璃水缸内,边沿处还有挡板可防止水溅出;冷冻、豆制品、卤味等易变质的食品则使用冷藏专柜销售。
“除了环境变整洁以外,居民们也可以买到更加放心的农副产品了。”下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新君说。在高沙农贸市场里,现在专门有一间蔬菜农药检测室,每天在市场里交易的蔬菜都需要经过抽样检测,合格的商品才能进入居民的菜篮子。另外,市场还引进了万隆、双汇和好得睐净菜等品牌商家入驻,丰富了产品花色品种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菜篮子商品的质量。
改造提升后的高沙农贸市场现有180余家经营户,市场管理者——高沙社区经济联合社聘用了十多名保洁、保安和管理人员,保证市场整洁的购物环境。聘用的人员大部分是社区里的闲置劳动力,这样又解决了一部分失土居民的就业问题。
下沙农贸市场蕴藏商机
掘金下沙,除了办厂开店、注册公司外,也有人开始盯上农贸市场了。
本报曾在今年9月刊登过开发区白杨街道云水苑农贸市场的招商信息(详见9月18日本报第8版),街道有关负责人的电话连着“打爆”了好几天。“听说下沙以后也是一座‘城’,那买菜的人肯定少不了。”记者回访热线咨询者时,有读者很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理由。据介绍,云水苑农贸市场一期将于年底正式开业,管理机构从140多家报名者中最终精选了70家商户,口碑很好的祖名、鸿光等品牌商家也将入驻云水苑。
目前,整个开发区内总人口约有32万人,其中高教园区的师生约18万人,企业员工10万人,常住人口约4万人,每天确实需要消费大量的农副产品。“农贸市场里的经营户中有不少人也是高校或企业食堂的配送供应商。”下沙街道经济发展科的马军告诉记者,来下沙做农副产品生意的好处就是“批零兼营”。据传,市场里有人做猪肉生意,一年下来能赚50万元,让市区农贸市场的同行很是羡慕。
下沙街道是“造城”行动的主战场,除已完成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外,今后还将根据新城规划要求合理添置农贸市场网点,“比如利用社区10%留用地的商业项目进行规划配套。”汪新君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