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 发表于 2012-10-9 15:10:09

浙大昨天新招了80名还没高中毕业的“新生”

昨天,浙江大学在其本科招生网上,发布了《浙江大学2012年竺可桢学院启真班拟录取名单公示》,共有80人。  据悉,今年,浙大实施拔尖创新学生培育机制试点计划(竺可桢学院启真班计划),选拔录取的80名学生作为预科生进入浙大学习,完成衔接年学业者,于下一年度正式录取为浙江大学学生。
  不用高考,也能读名校,这无疑是重大的招生改革。对此,浙江大学招办老师非常低调,不愿透露更多的选拔录取细节。不过,在其公布的招生方案中提到八个字:“坚持标准,宁缺毋滥。”
  据了解,浙江大学拔尖创新学生培育机制试点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试验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项目,同时也是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焦点一: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报名?
  浙江籍、高二期末优秀生、有创新潜质
  在该招生实施方案中,对报名对象有具体的要求——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综合素质高、浙江省户籍的省内普通高中高二期末优秀学生。
  报名采用中学推荐、专家推荐、学生自荐三种形式,其中中学推荐者须在中学校内公示。对专家推荐和学生个人自荐的学生,中学也需签署审核意见。
  据了解,2012年的招生计划是80人,不占浙江大学当年在浙江省的招生计划,但纳入下一年度浙江大学招生计划总额内。
  焦点二:衔接年学什么?
  最大亮点是不用读高三课本,有个性化课程。学费还是高中标准
  这一年,这80名高中生在浙大学些什么?
  据了解,浙大将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要求,参照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培养方案。在培养时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特殊潜在天赋,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最优化。
  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整合模块以及第二课堂;课程类别则比较多样化,比如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其他通识课程、个性化课程、专题研究、课外整合。
  其中,个性化课程,是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实施差异教育;专题研究,则按照准硕士论文的要求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强化科研能力整合培养;而数理和人文类中,则是强化数理逻辑能力和经典原著阅读能力训练。
  衔接年学生的学籍在原就读中学,由浙大履行管理职责。学费收取执行高中收费标准。
  焦点三:高三不用读意味着什么?
  高三就进入浙大这个高校环境学习全新的知识,没有了高三的复习阶段
  实施“启真班”计划,毫无疑问是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原本高三要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以应对高考这场关键的战役。但如今意味着,学生读完高二,即可进入浙大就读,也就是说,高三那年不用重复那些已学的知识点,而是进入高校这个环境,学习全新的知识。
  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在前3年所有课程成绩平均绩点始终排在本计划前20%的学生,可获得浙大本博贯通的机会,并可在本科期间提前修读硕士课程,允许在博士毕业前再次转换专业。
  有人认为,这种招生模式是人才选拔模式的改革,改以统考分数作为唯一评价选拔依据为中学阶段成就评审和招生学校综合测试相结合、学业成绩和课外成就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拔;将选拔时间由高三期末提前到高二期末,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快速成长通道。
  -各方观点
  北大浙江招生组:
  这是自主招生模式的多样化探索
  “浙江好学生很多,无论北大还是清华都不可能网罗所有的好学生,我们是在招适合的学生。”北京大学浙江招生组李老师表示,他们并不担心优质生源问题,等北大的自主招生政策明朗了,他们将和往年一样,来浙江的重点高中宣讲。
  “各个高校探索多样化自主招生模式”,李老师表示,其他高校做法,他不方便做太多的评论。但当问及北大是否在浙江也采取类似的自主招生模式?李老师则表示,这类招生模式受制度的约束,浙大(启真班计划)也仅限于浙江地区招生。
  某校招办主任:
  这是在抢先一步招优质生“掐尖”
  一位从事招生工作10多年的招办主任吕老师则认为,在前两年, “北约”、“华约”联盟考试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其实,各个高校无非是想网罗更多的优质生源。浙大今年推出的这种招生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抢先一步选取好苗子,会把目前正在激烈上演的“掐尖战”再扩大。
  不高考进浙大是这样实现的(浙大拔尖创新学生培育机制试点计划选拔流程)
  分为学生报名、所在中学审核、浙大材料初审、综合测试四个流程进行。
  报名
  报名分中学推荐、专家推荐和学生自荐三种途径。其中中学推荐者须在中学校内公示。对专家推荐和学生个人自荐的学生,中学也需签署审核意见。
  报名方式为网上报名。考生完成网上报名后,通过邮寄方式向浙江大学提供书面资料。
  内容包括:
  (1)《浙江大学2012年启真班招生申请表》,申请表需由中学加盖公章;
  (2)由本人亲笔撰写的个人陈述一份,字数在1500字左右;
  (3)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原始记录复印件;
  (4)高中阶段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和其他证明自己课外成就、特长和优势的材料;
  (5)中学推荐和专家推荐的须有学科教师或专家的推荐信。
  初审
  材料初审根据考生提供的书面材料,初步筛选招生计划6倍左右的入围名单。在材料初审中对虚假材料予以一票否决制。
  综合测试
  初审入围者参加学校的综合测试。综合测试重在考查学生学科特长、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
  综合测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初试科目为数学、物理、英语三门。根据初试成绩,筛选200名考生进入复试。复试采用综合评价形式,包括面试和心理测试。
  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个人表现、综合测试结果,经浙江大学录取工作委员会(由专家教授和有关负责人组成)集体评议,确定入选名单;入选名单经公示无异议,且通过体检者,确定为预录取名单。
  预录取学生名单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作为预科生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完成衔接年学业者,于下一年度正式录取为浙江大学学生。
  浙大新招的80名“新高三生”杭州二中占了20个
  他们是这样被浙大录取的
  记者黄冉
  从这个月下旬开始,杭二中的20名新高三(9月开学升高三)学生即将提前结束高中生涯,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分子了。而在昨天,这20名同学才刚结束了国庆长假回校上课。
  对于这个消息,不少人“没缓过神来”,因为在10月6日、7日,他们才在浙大参加了复试和面试。
  “没想到结果这么快就出来了!”被浙大预录取的叶钰楠说,自己在学校读了两年高中,对老师和同学都很有感情了,但是一想到可以提前过上大学生活,很是憧憬,“听说接下来会有3个月的全英文教学,如果是真的就太好了!”
  昨天,杭二中召集了这20名同学,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分享了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
  学生自己报名学校没门槛
  初试只考数学物理英语
  学校在9月2日接到通知,班主任告诉了学生,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报名,报名截止到5日。
  因为学生都是自己报名的,杭二中并没有门槛设置,所以报名数量有多少没统计,但据叶翠微校长估计,报名人数有50几个。
  通过预审的同学,在9月30日参加初试(笔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物理、英语。共500多人。
  初试结束之后,全省共有约200人进入10月6日、7日的复试,包括综合测试(笔试)、体能测试,最后是中英文面试。
  综合测试中,有一道心理测试,给同学们发了白纸,要求画出人物、树木和房子。还有各种有创意的题目,比如高速免收过路费的问题,还问到了我国的第一艘航母、世界最著名的四大歌剧等等,让不少高手们直呼过瘾。
  面试分英文和中文两场
  问题很“荒谬”,考官打预防针
  在7日的面试中,中英文两场面试轮番上阵,考验了同学们的心理和应变能力。
  “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5位考官分别向我们提问。”在英文面试环节,杭二中的陈力凡说,问的大多是根据自我介绍的内容来的,“比如我从小就学钢琴,考官就我问,觉得应该从几岁开始学钢琴。我还记得有一位考生的问题很有趣,考官问如何控制人口增长。”
  下午1:00,中文面试紧跟其后,一开头,考官给考生们打起了“预防针”,告诉大家问题可能会“有些荒谬”,让大家做好准备。“第一个问题是问所有人的,你平时喜欢阅读什么书籍,我回答的是龙应台和韩寒的书。没想到后面的几个问题,还真的是有些荒谬啊!”陈力凡笑着说。
  原来,听完陈力凡的回答,考官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进入跳跃性思维,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假如一个人没有生病也没有精神问题,却突然跳楼了,你能理解吗?“我当时就说我不能理解,因为生命是很珍贵的,而且一个人活着,不论痛苦还是恐惧,都是现实,如果死亡了,那就是虚无了。”
  接着的问题更让陈力凡“惊”了一下,考官接着问:假如你喜欢的韩寒跳楼了,你还支持他吗?“我说我不会支持,因为我喜欢韩寒就是觉得他有骨气,如果他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那我就不再欣赏他了。”
  校长:自主招生是体力战和脑力战
  杭二中坚持在做的几件事很实用
  一共招收80名学生,20名是来自杭二中,占到总人数的25%,这让校长叶翠微倍感欣慰。
  叶校长说,这一次考试,同学们都是自主报名的,学校并没有门槛设置。“这些优秀的孩子,我们也没有藏着掖着,他们有自己的打算,我们身为母校,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他说,参加各种自主招生考试都是体力战和脑力战,一直以来的成绩说明,杭二中坚持在做的几件事是很实用的:
  一是尽量把双休日节假日留给同学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是从高一到高三的健美操不停,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
  三是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这个社会。
  浙大看中他们这些他们看中浙大这些
  关键词:学习成绩
  新闻发布会上,20名同学轮流作了一番介绍,我们大致分析了下这些同学高二时的成绩后发现,有年级前20名、前50名的,也有年级前100名、前200名和前300名的,跨度还是有些大的。
  大部分同学在知道消息之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报名的。但是对于前50名甚至前20名的同学来说,冲一冲清华、北大甚至世界名校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他们提前选择了浙大,也可能是失去了一次机会。
  对此,叶翠微校长说,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读什么大学自己早有考虑,所以学校也不会干预,让学生们自己做主。
  关键词:个人特质
  从500多名参加初试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80人中的一员,这些同学都有哪些特质,吸引了浙大的老师呢?从交流中我们发现,除了学习成绩比较突出外,20名孩子还是各有特色,个性鲜明的。
  他们中,有不少在各项竞赛中拿过大奖,比如朱同学一年前获得了全国化学竞赛的金牌,他就一直心仪浙大。
  但也有例外。陈同学在参加面试的时候,同一小组的6个人中有5个都是搞竞赛的,只有他一个人从没在竞赛中获得过奖项,但他还是被录取了。他认为,自己是个书痴,饱览群书让他有了更广的知识面,这让他在面试中独树一帜,反而更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还有的同学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在面试中成为领军人物,还有的则是因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让他在面对考官提出的社会问题时,能够跳出书本,而显得颇有见地……
  关键词:看重浙大什么
  这20名同学,为什么选择了浙大?大家的原因不尽相同。
  比如朱同学成绩非常优秀,就一直等待浙大的机会,因为进入竺可桢学院对他来说是从小的梦想。
  其余的同学,有的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留在浙江读大学,离家近一点;有的是因为考虑本身不属于考试型选手,有好机会提前抓住了也是好事;还有的是看重了浙大竺可桢学院的专业和老师,希望能在浙大深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大昨天新招了80名还没高中毕业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