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前100名高分生最后都去了哪些学校 名校贴身逼抢顶级生源?
前段时间,国内各大名校在浙江大抢生源。战果如何?浙江最顶尖的高考生们都去了哪里?排名最前的考生大部分报了北大、清华报考港校的学生极少
从杭二中、学军中学的全省文理科排名前100位的考生看,考生除了报北大、清华,就是报复旦、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极少有考生选择港校。杭二中13位考生中,7位报了北大,2位报了清华,2位报了复旦大学,还有2位报了上海交大。学军中学的11位考生中,3位报了北大,3位报了清华,2位报了复旦大学,2位报了中国人民大学,1位报了香港大学。一位大学招办老师说,根据他这几年的观察,相对于内地的清华和北大,港大对“绝对高分”的考生吸引力并不是太大。所谓“绝对高分”,算是招生老师的行话,一般指全省前二十名左右的考生。而北大、清华等国内顶级高校,争夺的就是这部分学生。和清华、北大一样,香港的高校也在做考生的工作,比如给考生选择更好专业的机会,给考生巨额的奖学金。但这些年,学生报考港校热度在下降,对港校的看法也变得理性起来。一位刚带完高三的班主任说,有实力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今后一般也会出国读书,现在似乎更多学生会选择在清华、北大打好基础。辽宁高考状元从港大退学的事情,对很多人应该也有影响。
北大招生老师清晨五点来电……
北大、清华在浙江招生竞争相当激烈——6月22日,高考成绩揭晓前夜,在寻访全省考生的最高分时,快报记者发现几乎每个高分考生家里,都有北大和清华的招生老师在。在文科最高分考生家里,北大和清华招生组的老师做工作做到了凌晨,第二天清早,又出现在了考生家里。6月23日清晨5点多,北大招生老师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起招生竞争的激烈,“我昨晚几乎没睡,一直在忙……”这位老师给记者说了招生中的辛苦和压力——浙江是生源大省,跟一些省份高分考生集中在某个地市不同,浙江每个县都会出高分考生。所以,每年学校要向浙江省各地派出招生组,招收优秀学生。各学校基本都是在成绩公布前一天(6月22日)到浙江的。招生组本部一般设在杭州,在别的地区,都有招生老师在。“有经验的老师知道早饭要吃得饱一点,因为一天下来可能都顾不上吃饭。”这位老师说,6月23日到27日,也就是考生填志愿的那几天,几乎每位招生老师都在联系考生,赶往不同的地方见考生,做招生咨询;晚上收集分析汇总的信息,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今年最忙的一天,应该是6月24日。这一天,我跑得最多。早上从宁波到杭州,再到萧山,到余杭……到这些地方去见考生,介绍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就算在汽车上,也没得轻松,处于移动办公的状态,了解各地的信息,分析报考情况,打电话。”
北大是怎么招学生的?
这位老师说,今年,浙江省因为只有考生自己能查分数,所以收集到高分考生的信息非常重要。高分考生这些信息,一般高中会提供,招生组老师汇总全省各地高分考生的情况后,划定一个初步的分数线,然后与各考生联系。“招生老师见到学生,一般都会了解考生的兴趣爱好,未来的规划,再根据考生情况,给予填报学校和志愿上的建议。比如,告诉考生,你这个分数是很有希望的。也会讲一些新生奖学金政策,讲讲学校学生出国留学的情况等。“老师也会向考生介绍学校的文化,观察学生适不适合。一般来说,能考北大的学生都很优秀了,但北大希望学生能有远大的理想,碰到一些学生,对未来没什么规划,谈话就非常难。”跟学生一个个谈好后,还要与学生一直保持联系,明确学生最后填报志愿的情况。这项工作非常辛苦。有个别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之前谈好报北大,后来没有和学校沟通,临时改志愿。这样让学校很被动。这位老师说,考生选择报其他学校,其实都没问题的。但应该跟老师有所沟通,因为学校在招生时,跟学生都一一沟通过。这样的临时改变,让学校有些无奈。“不过还好,今年北大在浙江招生情况不错。今年全省理科前十名考生,除了第六名和第十名,其他都选择了北大。”
“贴身逼抢”让高分考生没时间思考
今年,镇海中学的全省理科裸分最高分邱昕瑶,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文科裸分最高分龙麒伊,报了清华大学的经济金融类专业。6月27日,她从清华大学参加夏令营活动归来。这个暑假,她打算先休整一下,到时候再做打算,也许会出去走走。之前快报报道,在高考分数出来的当夜,北大、清华的招生老师就是在她家里待到了凌晨1点。之后清华邀请她去学校参观。昨天,一些考生和家长在谈到选择北大还是清华时,都对两校的“贴身逼抢”记忆深刻。在保证匿名采访、不泄露考生信息的情况下,他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杭州一位考生家长说,成绩知道后,当天晚上,北大和清华就马上打电话来了,欢迎报考。第二天,在中学里和两学校老师见面。接下来,就是家长和考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但两个学校开始暗中较劲。“我和孩子接下来都没有冷静思考的时间。每天,招生组老师都会电话或者短信过来,问最新的打算,能给出的优惠条件等。有时候,一个学校开出优厚的条件,另一个学校马上会说这个我们也可以有……我在想,我和孩子真的很希望有个冷静思考的空间,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一直到6月27日下午,这位考生才决定了他的志愿。这一次填志愿的经历,让他觉得很累,现在不想说太多的细节了,“毕竟他们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一位宁波的考生妈妈说,考试成绩出来当天,两位学校的招生老师都到家里拜访,介绍了自己的特色。孩子选择了其中一所大学,我们礼貌地拒绝了另一所大学。但他们一直不放弃,一直发短信劝说,直到志愿填报结束。“我觉得很意外,原来大学招生是这样的。”
其他知名大学另辟蹊径
北大和清华录取了分数最高的那批学生,而其他学校,也在为招到高分考生而努力。一所名校的浙江招生组组长说:“北大、清华对考生有巨大吸引力,但不是每个考生都能选到好专业,我们只能争取这部分考生来报考我们学校的好专业。”另一所名校的浙江招生组老师也说,招生季节,他们学校招生的名次相对比较固定,高分考生一般都是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他学校只能看看。“每年招生季,各大学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招生。惯常的做法,一般是一个系承包一个省份的招生工作,为了方便工作,招生组组长多是浙江人,教授和行政工作人员都出动,队伍规模一般在20人或者更多。各重点中学都要去一下,每个地区都要有招生老师,这是标配。开销很大,也很累。”这位老师还说,“不幸的是,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生源争夺战不可避免。每年,精力都用在和对手竞争上了。”“另外,平行志愿下,考生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分数能最大化利用。但学生也产生了待价而沽的心理,当面跟你说,会第一志愿填报,之后如果别的学校许以优厚条件比如更高的奖学金等,马上改专业的现象很普遍。”北方一所顶尖院校的招生老师则认为,如果不向浙江派出招生组,招生效果可能也不会差太多。她感觉,部分高中喜欢让学生报考北大、清华,“多几个学生上北大、清华,学校有面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