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公租房,我们不妨算算账
我写了一篇文章《公租房的利与弊:我们怎么这么健忘?》放在网上。大意是,房改之前,中国的城镇居民,绝大多数住的就是公租房。因为公租房政策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后来尝试的单位建房分房(其实也是公租房)更彰显了权力之恶,所以才有了房改。怎么房改刚刚从我们面前走过,我们就忘了,又回到以公租房为主的老路上去了呢?
承蒙网友的眷顾,两天以来,此文有1万多的点击率,评论的人也不少。有人指责说,我是房产商的说客。是这样吗?我敢说,我不会拍房产商的马屁,我就是愿意说真话。有人说,现在的公租房与以前不同,是螺旋式上升。我以为,在住房设计方面我们现在可能真的有进步。但就住房政策而言,实在没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政府掏不出这么多钱。好在媒体报道给了我们不少财政预算数据,我们可以据此来算算账:
9 C/ s% y, V! c1 F在住房政策方面,现在最令人振奋的是保障性住房三年3600万套,2011年就有1000万套。那么,我们首先来算一算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多少成本?假设平均每套保障性住房套内面积是5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是2000元,那么一套就是10万元人民币。1000万套就是1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2010年财政收入的1/8。
媒体的报道给了我们一些2011年财政预算的亮点,譬如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2/3将用于民生等等。虽然说2011年的预算更加注重民生,但是,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实际上的支出安排是10509.92亿元,仅为整个财政支出的1/10。其中,住房保障支出是1292.66亿元。
用以上我们算的1万亿元减去这1292.66亿元,看看资金缺口有多大,可能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能算出来。当然地方上还可以“配套”,现在媒体上有个说法是有8000亿的缺口,这些钱从哪里来?可能有人说,官员们少吃点,少花点(出国考察、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就有了,这话我也常说。但真要靠这个办法来筹集8000亿的资金,可能有点不靠谱。再说,政府已经表态,2011年要过“紧日子”。
这8000亿的资金缺口怎么办?有些人拍着胸脯说“有办法”,据媒体报道有二:
一曰发行国债,这现在看上去可行,但寅吃卯粮无疑是在为下一届政府挖坑(3.6万亿)。当然现在官场上流行的是:后人比我们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把难题留下让他们去解决吧。不过同时我们也发现,“前官”给我们留下的难题(譬如住房的“欠债”等社会问题),按说比他们“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现官”应该解决,但又解决了多少呢?
二曰引入民间资金,这是什么意思呢?民间是有很多闲钱,可人家是放在那里准备钱生钱的(近日里邮币卡市场行情大涨就是一例证)。如果引入民间资金,出资人无疑是要将本求利的。真像某首善那样满世界撒钱的,中国有几个?但一旦民间资金涌入,公租房就变私租房了。今天租房市场究竟怎样,凡是租过房的想必都心中有数。再说,如果靠私租房解决问题,现在全国就有3000多万套住房空置。真有本事,拿来租就是,何必再大动土木。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实际上,与房改前一样,政府还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为人民群众盖房子,人民群众还是不能以低廉的价格租到房子———螺旋是螺旋了,但还在一个平面上,从改革的起点回到了起点。
以上说的都是宏观层面,再从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层面算算账:一套套内面积50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假设成本是10万元,加价50%,就是15万元(把贷款利息算进去)。租价如果是每月600元,那么就要250个月,2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这还不算维修。但对租户来说,那房子还是人家的(可能是公家,也可能是私家)。如果按15万元出售,政府马上就能拿到房款。首付3万元,其余的按揭贷款,10年还清,每年付1.2万元,每月1000元,10年后房产就完全属于自己了。如果以20年来计算,那每月还款不过500元。以上所说,前者是理想中的公租房,后者是理想中的经济适用房——— 哪种对人民群众有利,还看不出来。如果还买不起,那就租廉租房吧。
有人会说,“理想中的”,那没戏——— 其实,如果放弃从“土地财政”中渔利,以上所说的限制词“理想中的”就可以抹去,而成为可操作的。所以,理想不理想,要看作为不作为。
/ @" v" P! j7 D. c7 n这年头,听好话、大话耳朵里都听出老茧来了,真能兑现的有几何?更遗憾的是,没人说真话,都说皇帝的新衣忒好看呢!
欢迎光临 下沙论坛 (http://bbs.xiash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