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广州日报》1月9日)5 v6 O7 r* z, Q8 c
* L0 k9 S0 F' t' m& ^0 }! w4 r7 j/ N' u. B. [
师生关系紧张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而老师因逃课学生太多而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似乎还鲜有耳闻。但反过来说,此事发生在杨帆教授身上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教授素来以“非主流经济学家”自命,其著书立说颇有斗士风范,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个性人物。或许,正是他的这种鲜明个性,为此次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热战”埋下了伏笔。9 }! `3 m v6 c4 D4 N
, L- |% m5 V( u/ U, [, d, D& r9 j( w* O# e3 w
杨帆之冲冠一怒,怒得不能说没有道理,作为一个老师面对近一半的学生逃课,任谁也做不到平和视之。只不过,杨教授在处理问题时语言失当、行为过激、斯文扫地,而这显然恶化了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课堂气氛,就此出现了令人难堪的一幕:一女生愤而离场,杨教授不放,拉扯之中小女生拳脚相向,杨教授更加怒不可遏,强行拉其去保卫处。一堂课就这样成为一场闹剧。- s0 R# h- B* _, w- J
8 B u. k+ L" L, o. D7 y
4 r$ F+ j# G- Z- K 可以说,这样一场闹剧,以一种可笑、可叹、可悲的方式,把大学课堂泡沫化和师生关系功利化的扭曲生态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A+ r! }+ s ^
1 \# ~ e8 O$ w7 Q
% D T2 R+ n) C/ j( F& [+ ` 逃课,在当今大学已是太过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一堂课没有几个缺课的,反倒成了咄咄怪事,大学课堂的泡沫化面貌清晰可见、醒目逼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着严重的“混学分”心态,所谓“不挂科就万岁”。在这种心态之下,一以贯之去上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更多的学生则以种种理由逃课,至于去做什么不得而知。想必有人会以“老师教得不好”相反诘,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一个托词。大名鼎鼎、著作等身的杨帆教授的课竟有一半的学生缺席就是很好的例证。4 |) U. B/ x: M% f4 e* j% _
3 ]% [4 u; s, k9 P' |
5 J" t' ~+ E/ R9 u+ q 话又说回来,大学课堂的泡沫化,教师绝对难辞其咎。必须说明,这并非教学水平意义上的而是教学责任心意义上的归咎。以目前大学教育考评现状,学生来不来上课对教师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来不来都一样”,因此教师对学生逃课在很多时候都是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构成纵容;再者,与学生搞好关系,涉及到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而又有多少老师愿意冒着得罪学生的危险去管理逃课呢?由此不难看出,逃课之所以蔚为大观,是在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心双重缺失之下,二者信守默契、合谋的必然结果。从此意义上讲,杨帆说他有责任心,并非全然是自我粉饰。
% V) \# T6 E. J# W( z9 K% z! A4 H
; [/ `9 C1 i3 O* R8 J; }4 E$ [* R* ~6 C$ s8 K6 n
在此事上,杨帆固然有诸多不对,但他至少说出了一个尖锐的事实——“师生一团和气是伪现象”。正是这样的“一团和气”败坏着大学教育的根基。在此,笔者无意为杨帆作任何辩护,他的出言不逊确实令师道有亏,但由他所引出的被长期遮蔽的问题却值得一再反省。在典型、普遍的大学逃课现象与一个教授的非典型之怒之间,哪一个更值得关照,答案不言而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