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在北京召开记者会,公布了其首次推出的“2004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位列前10名的是杭州、宁波、大连、上海、温州、北京、苏州、无锡、绍兴和深圳。
- C6 P5 j( i: A. A, } 《福布斯》表示,此次调查对象包含中国大陆660个城市,将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进行混合排名,从中评出前100强城市。该排行榜的主要8个依据指标是劳动力素质、高级人才素质、经营成本、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客运流量、货运流量和私营活力。每项指标采用2000年到2002年的平均值,先进行相对优势排名,然后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出综合排名。
: w3 S* |1 Y$ @) [颠覆传统的排行榜1 x c' ^6 U, @3 Z; b
综观整个排行榜,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仍然是中国大陆私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上榜城市占据了前百位的40%。其中,浙江省是最大的赢家,在前10名中占有4个席位,有15个城市上榜前百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有12个城市上榜。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浪潮中,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的辽宁省有6个城市进入前100名。此外,有超过5个中西部城市进入排行榜前50名。) M0 A) k( A l: B% S; }7 ]
就如同《福布斯》先前推出的富豪榜和名人榜一样,此榜一出即引起各方关注。而榜单上的排名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引来一片质疑之声。有记者在第一时间看到后,就惊呼“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更有人评价该排行榜是对传统认识的一次颠覆。就连《福布斯》自身也坦言被排榜结果“吓了一跳”。
7 ]* @% S5 O5 N, g3 m% Q) @ 目前,人们问的最多的是“难道上海、北京还不如杭州、宁波”。传统观念中,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铁定是位于排行榜三甲之列的。在中国社科院今年3月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上海、北京就当仁不让地占据前两位。其中,上海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人居中心上排名第一。而北京则占据了人才竞争力、知识水平指数、技术水平指数等项目的首位。杭州、宁波只排在了第6和第8。为什么两个排行榜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呢?4 C2 I& \" L7 o3 H a* |
针对质问,《福布斯》的全球副总编范鲁贤解释为:该排行榜主要是从民营经济的角度,考察城市的投资环境,为城市如何吸引投资发展城市经济做一些参考。因此,排行榜将城市是否适合民营资本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指标,意图表明民营资本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他还进一步表示,如果按照发展国有经济的角度出发排榜,那么结果会截然不同。
3 } H3 m9 p. I排行榜反映的问题值得借鉴* V+ }$ a! [7 s( x( T' P
《福布斯》对上海的评价是:长三角的龙头,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城市,无数的中国第一毋庸赘言。但是,短期内飙升的房价和拥堵的市内交通,还有过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了一些指标的表现,坐失榜单的头把交椅。
6 p5 n. C/ o4 @ 记者就此排行榜采访了上海社科院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的陈维主任。曾撰写《国内若干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的陈主任作为该领域的专家,很坦率地告诉记者,《福布斯》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从中反映的问题值得思考和借鉴。
0 s" R0 W& S6 f% w3 m3 U; C" F 陈主任说,该排行榜只是一家之言,侧重于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排行榜采用的数据有针对性,各指标的权重也不同。该排行榜不可能展现出城市的综合实力,只能反映出城市民营经济的一部分情况。因此,出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比不上杭州、宁波的现象也是可能的。大城市在民营经济运作方面确实与江浙中型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9 H$ k* ^. S) S* B 归结原因,陈主任指出:首先,大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政府政策和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确保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同时,类似于上海的沿海大城市更注重对外国资本的引进,为国外企业服务,因而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相对而言,大城市的市场机制给予民企的针对性优势就无法显现出来。而中型城市在国有经济和吸引外资上无力与大城市竞争,就只好在争取民营资本上下足工夫。大连着力营造出的城市环境被公认为国内领先,加上便利的航空、海运交通,使之成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民营企业占全市新增企业的78%;宁波的市场机制灵活,为民营经济提供服务和支持很有针对性,非公经济贡献率高达82%,民营企业出口增幅最快。' X! H# S4 i4 k( |' ~7 f0 Y
其次,江浙城市的民营经济经历了20多年发展,不但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也使政府在为民企提供服务上很有心得。杭州拥有8万多家民企,且分布结构合理,有高科技企业,有IT企业,有旅游企业,还有轻工企业等,有些连上海都没有。近几年,杭州民企步入高加工、大投资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凸现。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相当数量企业实现了二次飞跃。去年杭州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291.96亿元,增长8%,并且占了主导地位。比较而言,上海的民营经济还在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 f0 ~: `0 B5 O$ V 此外,从宏观上看,在国企和外企实力强大的大城市里,民企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而在民营经济占主导的中型城市中,民企的压力要小很多,发展前景也要乐观的多。陈主任认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应当多做交流,促进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协调发展。7 A+ c3 c! d, W6 K4 y
上海应从排行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4 L" v! F% r+ N! Y6 X* f
一位长期从事民企调研工作的专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样的排行榜是有道理的。上海民企发展有成绩,但是问题不少。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也有主观。从客观上说,上海在政策上对民企支持力度还是不够。该专家介绍说,浙江、江苏等地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条例,在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措施等方面均有明文规定。而上海却在立法上相对落后,比如89年出台的《科技民营企业管理办法》在98年废除后,就一直没有新的正规文件被制定出来。这对科技民营企业的开拓、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是不利的。1 T# `- h$ K w& e0 T
其次,社会上对民企存在着莫名的偏见。在相当部分人的观念中,民企总是和规模小、不正宗、产品质量低联系在一起。民企初创时极少能得到政府的帮助,通常在办各种证件时就要花上很大的工夫。而进行贷款更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民企被要求有各种财产作抵押。但可以想象,一个民企创立时不一定具有充足的财力。所以创业的艰难是几乎成了所有民营企业家共同的心声。
- Y0 q- c: T: x. Y8 C 从主观上说,上海民企,特别是由上海人自己创立的,有部分缺乏做大做强的决心和勇气,小富即安的思想很重。在98年前,排名前100的上海民营企业有80%是外地人创立的。直到现在,上海民企还是有不少来源于外地。这也许是民企较被轻视的缘故。因而几乎所有的大项目都由国企承担,民企鲜有机会分享。
! t( o+ Y. Q3 |. d g5 G- i; ?记者又找了几家民企的老总,想请他们谈谈看法,但多数不愿就此问题做过多的讨论,只表示在经营过程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上海政府也给了很大的支持,比如现在出现的各种企业孵化器确实为企业创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8 f8 L0 p) t' l7 j7 K* n# K! v1 } 排行榜只是《富布斯》的一家之言,甚至可能有商业炒作的嫌疑。但通过采访,记者认为其中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