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B1 O: `4 _" a8 _' q% j" o8 R3 S$ h( X$ ?& k$ B* \
秋末,阴天。
! i& R, y; l5 E, K) M
6 p; P8 K; N/ t& R1 f A槌鼓隆隆,杀声四起,这里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 ?% q7 s% u5 k' K1 k5 |0 X) ^) C: k0 ?8 `& v
“轰……”巨大的撞木冲破南城门,为阳舞城内的魏人敲响了丧钟。这个惊心动魄巨响让疲惫不堪的魏国士兵面无血色,他们地脊椎骨都仿佛被震断了一截。
~$ C) a4 o6 |4 @- K+ u5 o! z+ [: S4 a; k7 F) K; Q
阳舞城破!
! M8 b6 U5 G# G- G3 J# u$ A t
# Z' G* A2 K0 h6 w% I秦国大军中,一个沉着雄浑的声音响起:“杀一人,封一爵!”施令者卓立战车之上,手伏铁剑,气度恢弘。正是将军王贲。
# k. y2 i0 }: O# B0 p# R, i5 ?
! e' b& ~7 F9 R9 v/ Q杀一人,封一爵!--大捷之下,还有什么话比这一句更让士兵热血沸腾?+ G: D& m( `$ a: N. B/ p$ Y# U' C
6 R+ N0 |3 _ }' p! o
左祭鱼心头一震,握紧手中刀,随着千军万马杀入阳舞城。浓重的血腥味冲入鼻中,他莫名地想起一位仁者所言:“杀人者,恒杀之。”
) c) E, i2 X" t1 h8 h: j$ O) @4 D3 X2 v" M9 t0 T! S- o7 s
王将军一声令下,旌旗舞动,战鼓喧天。免胄挽髻、如狼似虎的秦兵气势汹汹地杀入城内,魏军当即溃败,遁向城北。满地的尸骨与兵器,浸泡在血泊中。左祭鱼跨过一具又一具尸体,躺在脚下的大多是魏兵,红乎乎的黏液从他们脖子里涌出。他们都丧失了头颅。" `) O& y, e* O
0 r2 q0 P& t" d* h
商君变法定下赫赫有名的“二十等爵制”。这套惊世骇俗的赐爵制度遭到六国的非议与唾骂,然而,它也使得数十万秦兵如狼似虎,悍不可挡。二十等爵制规定:普通士兵,割一人头,可升爵位一等。
$ v2 h4 J/ X! ^* u0 d4 A8 c
4 L3 }6 F0 G# H1 ^左祭鱼脚力甚快,赶上一名毫无斗志的魏国逃兵。若是八年前,他决然不会在一个人背后出刀。今时已不同往日,八年岁月,在行伍间匆匆过了。8 G( t+ W. d/ P+ H
) B# u( \: \$ d' ?! t
造型古朴的厚背刀自上而下斜着劈落,风声厉啸。左祭鱼的腕力臂力都远逾常人,那魏兵骇然回头,尚且来不及残呼便被拦腰断。魏兵临死前看到,杀他之人竟以左手持刀,刀并不很长,刀脊微曲,整柄刀呈现出黯淡的青乌色。这不像寻常军刀,好锋利啊!--这是魏兵最后的思想。
& {( z; d6 l2 N& S# `* H: Q9 n7 y0 Z- n% e a `7 {
他猜得没错,左祭鱼的刀并非辎重营提供,而是自一番奇遇中得来。刀长二尺七寸,重二十二斤。刀名“中庸”。
- }5 y9 } g& d
; Y: p3 \1 R2 _攻打阳舞城,左祭鱼刀下的已有三名亡魂。若按二十等爵制来论功,这样的战果,能让一位普通士卒晋升为三等爵--簪袅。簪袅,以组带饰马,可御驷马。
+ E& w4 x3 {1 a1 ^; a4 P- h
4 |8 M+ C4 V) c" [% n6 u3 J左祭鱼心中苦笑,他从军八年,历大小战事三十多场,杀敌三十余人,可至今仍不过三等爵簪袅。苦笑未罢--
5 T/ r4 i& A/ ^& S1 `% z3 m
+ h, `* t2 k1 J& M+ E猝尔,一杆厉矛与一杆重殳从左右两边攻来,左祭鱼收敛心神,疾退数步。矛与殳紧追不舍。左祭鱼不退反进,左手的中庸刀怒电般劈出,将长矛的矛头砍断,并利索地挡开重殳。殳兵虎口剧震,差点兵器脱手。左祭鱼窥准时机,一个虎步纵到矛兵身前,挥刀砍下。对方的长矛周转不来,唯有躲闪。可他显然没有料到左祭鱼的刀法如此之快,血光一闪,矛兵痛呃一声,持矛的手在腕处被砍断。左祭鱼来不及补上一刀,身后风声大作,那杆重殳再次袭来。左祭鱼以刀背抵住重殳,划开两步,乘殳兵举殳之时一脚飞出,踢在敌人腹部。殳兵飞跌,与矛兵撞在一团。 ]$ }" }- z2 I+ K4 t6 p4 s' A
{+ Q9 _$ v+ D$ Q+ N
对付这两个精疲力竭的小兵,他左祭鱼绰绰有余。不过,此刻已经用不着他出手。他手下的两名兄弟扑上来,一人使枪搠穿矛兵的胸口;另一人使锤,将殳兵砸得脑袋开花。
. q4 W) L- |: U' p1 Q- F: c8 G O/ c T9 }' h4 M6 |
左祭鱼看到不远的前方站着一人,正冷冷地盯着自己。那人身穿三甲、头戴铁盔,看到这番装束,左祭鱼不敢大意。此子,定然是魏国武卒中的精英。
) I/ s0 Y% A" o, M9 c1 \, \
* x* l3 I" q0 V楚之击技,魏之武卒。这两种步兵,都是战场上赫赫有名的猛士。战场上有个说法: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挡秦之锐士。左祭鱼是天卒龙伍的伍长,乃勇夺三冠的锐士之首。
8 Y9 e/ W9 t7 {1 p1 `9 Q+ p7 C5 z% Z; k) L# S. q
大秦的步兵分锐士与甲士,后者与各国步兵一般无二,都是身穿铠甲,头戴兜鍪。而前者,却是战国最奇特的一支步兵,他们个个都不穿盔甲,免胄挽髻,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雄师,让六国军队闻风丧胆。# B+ Y- [ ?( ?6 T; w. \# _
! }% w' P- l3 F8 `' |, w$ Y左祭鱼提刀而上,喝道:“降者不杀。”$ c4 ~- G6 U/ D! C+ T4 g
, Q' f+ a5 x3 w8 N5 I! x6 _那人双眼血红,喝道:“秦蛮!”* x( W3 y) l2 l% o0 E
5 t3 b, N* Q0 U5 n
左祭鱼暴喝一声,直劈那人头脸。青乌色的中庸刀锋利无比,若是此刀砍中,必定能将这名武卒剖成两瓣。武卒以硬碰硬,刀剑相交,火星闪动。武卒闷哼一声,他的力量逊于左祭鱼,一条右臂被震得酸痛。
0 a, Y* y! D& ?
) {; j, m6 F) y5 F: t5 l% I左祭鱼心中一横,猛虎般跃起,刀在空中划出一道妙不可言的圆弧,从武卒意料不到的地方劈将下来。这浑然天成的凌厉一刀,乃左祭鱼临时所创,使那武卒仿佛深陷千军万马,内心泛起无力之感。“哗。”中庸刀砍碎厚厚的铠甲,无情地切如敌人腰畔,那名武卒的上身直挺挺地沿着切口滑落,温热的内脏流落一地。: x0 E4 K& I, Z7 I! |& L" Z
5 Q' t2 N/ u q" f; n% X
左祭鱼从空中落下尚未站稳,后背猛然吃痛,他立刻向前扑到。偷袭者没有继续出手,左祭鱼翻身跳起,看到一名魏兵屈跪在前,自后背射入的羽箭穿胸而出,三棱铜簇上鲜血淋漓。此人目光涣散,气息已绝。' R: P7 a5 ^" t0 h$ u+ l
8 l' R! H, }# p- Y4 M u; x这名魏兵看起来很年轻,约莫十七八岁。他的青铜枪只是划破了左祭鱼的外皮,而他,却丧失了性命。或许,他曾是哪位少女的梦中情人,也或许,那位少女早已在战乱香消玉损。
4 b% n8 ~8 k2 Y0 E: h1 Y2 Q' `% D% v9 C2 }/ D4 g9 H
左祭鱼的目光越过尸体,见一人挽弓而立,正用关切地目光看着他。左祭鱼心中一热,道:“我没事。干得好,石头。”+ x+ G* e, l. ? [7 M; q& I0 D
+ _2 y6 D% e/ P' O0 x
他提刀峙立,环顾四周,惨烈的厮杀还在进行。仗已经打了两个多时辰,魏国阳舞城成了修罗场。左祭鱼感到周身十几处伤口都无比疼痛。最惊险的莫过于那少年的一枪,若非石少易的快箭,他恐怕已经一命呜呼。战场之上,危机四伏,再是身怀绝技,也不免死于非命。左祭鱼沉重地忖着。 5 r% _8 m* v( N
" E& W( {* p0 v: B
夕阳近草,天近黄昏。四野的草木被风吹动,仿佛也沉浸于惊恐。都说残霞如血,人在此时此地,分外触目惊心。魏兵或亡命而逃或弃械投降。左祭鱼感慨地想,刚才被他拦腰斩死的魏兵倒是很有骨气,若非刀剑相见,他或许还能和那人共觞几盅。
' K& O! Z6 U- E" q# y# j; u- ]' @ C! O6 t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然而,兵法百变,今日的穷寇,一定要穷追猛打。王贲传令三军,将魏国残兵赶尽杀绝。左祭鱼放眼看去,不少秦兵提着人头,仍在追击敌人。眺着那些毫无斗志的敌人,他生出一丝悲怆。失城之兵,已经如此狼狈;待到亡国,那又是怎样的惨况!
9 ^" q6 M& G3 L; X3 C
( V8 t& L! j7 {3 j左祭鱼回头望了眼阳舞城,那座以坚固著称的城池如今已门破墙残,城内的房屋倒塌的倒塌,被焚烧的焚烧,大街小巷都是碎布、陶片、断箭和死人的骨肉……污泥混和着污血与被烧焦的墙壁同样乌黑。
. J2 k: \1 K& P& Q* U' @7 |6 q: s Y A+ _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可也是大秦崛起后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武安侯白起领秦军斩首魏军二十四万。魏国从此衰落!左祭鱼的祖母,本是魏军统帅犀武的侍婢,韩魏联军兵败后,老人家被虏回秦国,嫁于一位姓左的秦国将领。某役,左祭鱼的祖父作战失利,被黜为军户。秦国法令规定:凡军户后代,比终身从军。若无大功,则不可升为大夫。是故,左祭鱼如不能立下赫赫战功,便是杀敌一百一千,也只能升为四等爵--不更。) c$ a- l& _0 y$ u. q$ ~! p7 U
% V( C' u6 F7 E; s[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1 11:44:04编辑过] 5 [, L* `; e.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