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EC通行证)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QQ登录

QQ登录

下沙大学生网QQ群8(千人群)
群号:6490324 ,验证:下沙大学生网。
用手机发布本地信息严禁群发,各种宣传贴请发表在下沙信息版块有问必答,欢迎提问 提升会员等级,助你宣传
新会员必读 大学生的论坛下沙新生必读下沙币获得方法及使用
查看: 70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工“两栖教授”朱晓军喜获鲁迅文学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2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社杭州10月31日专电 课堂上传授学生写作理论和技巧,深受欢迎,课余笔耕不辍反映社会现实,频出佳作。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朱晓军教授在刚结束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创造了全国高校在职教师和业余文学作家首获此殊荣的两项纪录。 <p>  朱晓军曾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家杂志社工作,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两栖教授”。 </p><p>  朱晓军此次获奖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该作品在2006年第6期《北京文学》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p><p>记者 郑黎&nbsp; </p><p><strong></strong></p><p><strong>再来看看南方周末对此事的深度报道</strong></p><p align="center"><strong>南方周末:谁说反腐不是主旋律?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获奖记</strong></p><p></p><p>&nbsp; <font face="楷体_GB2312">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反腐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矛头直指医疗腐败。评选过程中曾有人担心:反腐是否有悖于“主旋律”精神  <br/>  <br/>■这一崇高的荣誉与其说授予我,不如说是授予陈晓兰。</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对知识分子而言,知识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社会责任。</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报告文学是一种高风险写作,不仅需要文学素养,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思考和剖析,更需要有良知、魄力和胆识</font>。</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确定获奖之后,评委会曾用短信通知朱晓军写一个100字的获奖感言。朱晓军看错了,他写了1000字。由于时间有限,发表感言时这些话没能全说出来。  <br/>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类评选中,《天使在作战》是一匹“黑马”。这篇发表于《北京文学》上的报告文学作品仅有三万余字,勉强算得上“中篇”,而其他四部作品无一例外为长篇,且都单独成书。作者朱晓军是大学教师,也是5位获奖作家中惟一的业余作家。<br/>  <br/><strong>争议之后,全票当选</strong></p><p>&nbsp;&nbsp;&nbsp; 不过黑马真正的黑是“黑”在题材上。《天使在作战》以上海“打假医生”陈晓兰的经历为线索,揭露了中国当前的医疗腐败,矛头直指中国药监系统。</p><p>&nbsp;&nbsp;&nbsp; 与历届评选一样,“弘扬主旋律”仍是本次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指导思想。5部获奖作品,3部作品的题目就很“主旋律”——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军旅作家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以及另一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征》。另一部《中国新教育风暴》,尽管触及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端,但通过呼唤“新教育”的切入角度进行了平衡,似乎也符合主旋律要求。</p><p>&nbsp;&nbsp;&nbsp; 《天使在作战》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显得挺“刺眼”。评选过程中有人曾担心,这部作品会不会被认为有悖于“主旋律”精神。</p><p>&nbsp;&nbsp;&nbsp; 某位评委当即说:《天使在作战》其实是讴歌一位普通医生多年来与医疗腐败的斗争——谁说反腐败不是主旋律?</p><p>&nbsp;&nbsp;&nbsp; 最后,在正式的无记名评选中,《天使在作战》是五部获奖作品中惟一全票当选的作品——全票当选是来自评委会的内部信息,为了不显得“过于刺激”,评委会对外通常说“高票当选”。<br/>  <br/><strong>主人公成为全场焦点</strong></p><p>&nbsp;&nbsp;&nbsp; 10月28日在鲁迅故乡浙江绍兴召开的颁奖晚会上,报告文学被排在第一单元,这让报告文学评委会副主任李炳银颇为振奋,他认为这是对该届报告文学获奖作品的莫大肯定。</p><p>&nbsp;&nbsp;&nbsp; 一位与会者这样理解这一安排:报告文学获奖者“有料”。主办者显然担心这次纯文学颁奖会开场就遭遇冷场,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项目,今天已很难与普通公众产生共鸣,报告文学则因为贴近现实而容易获得认可。</p><p>&nbsp;&nbsp;&nbsp; 事实也是如此,颁奖结束后,有三位报告文学获奖者被主持人留在台上,《用胸膛行走西藏》的作者党益民讲了作品中一位筑路工人两次“殉职”的故事,引起台下一片掌声。</p><p>&nbsp;&nbsp;&nbsp; 不过晚会最大的“包袱”还是在《天使在作战》身上。主办者别出心裁地将主人公陈晓兰请上台去,与作者朱晓军来了一段简短的对话。这位不善言辞的女医生将主持人事前设计的台词刚刚背完,台下就爆发了当晚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此时负责发动观众鼓掌的导演尚未来得及做手势。</p><p>&nbsp;&nbsp;&nbsp;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首先出场的五位报告文学获奖者中,朱晓军第一个走上台去,从新任作协主席铁凝手中接过奖牌和鲜花。<br/>  <br/><strong>“打假医生”隐退之际</strong></p><p>&nbsp;&nbsp;&nbsp; 陈晓兰在得知写自己的这部作品获奖时,正打算退出她刚好满十年的“打假”事业。</p><p>&nbsp;&nbsp;&nbsp; 此前,她刚刚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掌握了一个区政协委员在医院造假药的扎实线索和证据,并与执法单位约定时间前去调查。然而那天她被“放了鸽子”——几位执法者“集体失踪”了。</p><p>&nbsp;&nbsp;&nbsp; 陈晓兰想想自己这十年,忽然觉得特没意思:通过她的努力,一个个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确实被取缔了,然而之后却是更多假冒伪劣产品的问世;她确实促使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多个文件,可她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效果;在这十年当中,与她打过交道的个别高官确实下了台甚至坐牢杀头,但她看得清楚,“现实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改变”。</p><p>&nbsp;&nbsp;&nbsp; 尤其让她灰心的是,随着打假的深入,举报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凭着十年的经验,她自信仍能对付得了自己的对手。但是,其他的举报者显然越来越难了。</p><p>&nbsp;&nbsp;&nbsp; 接到颁奖会邀请通知时,陈晓兰正在北京,她禁不住著名打假人王海的再三邀请,赴京参加“医疗欺诈现象”研讨会。她顺便找到一位熟悉的记者,问她能不能想个办法,向外界宣布一下她不再“打假”了——事实上,“打假医生”是媒体给她的封号,她一直坚持认为自己只是按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反映医院内存在的问题,而打假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p><p>&nbsp;&nbsp;&nbsp; 陈晓兰想,这样一来,一些因她而紧张的人会松一口气,而她也可以找回曾经的安宁。十年来,让她最无法接受的一个现实是,“许多原本各自发财的造假分子和腐败官员,因为要对付举报者而结盟,从而形成一股更大的势力。”</p><p>&nbsp;&nbsp;&nbsp; 就在这位记者鼓励她坚持下去时,陈晓兰想起一件事:一个写过我的作家,获了一个什么奖,非让我过去参加,又要抛头露面了,不大想去。记者问她,是什么奖?陈晓兰想了一下:好像是个与鲁迅有关的奖……对方一下子跳起来:鲁迅文学奖?!那可是全国最高奖啊……</p><p>&nbsp;&nbsp;&nbsp; 在10月28日的颁奖会现场,陈晓兰在台下见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锲,74岁的老人握着陈晓兰的手说,正是受她的精神所感染,《天使在作战》获得评委们的全票支持。<br/>  <br/><strong>从《家庭》到《北京文学》</strong></p><p>&nbsp;&nbsp;&nbsp; 52岁的朱晓军是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他一直是《知音》、《家庭》等通俗读物的撰稿人,同时也是一位热爱报告文学的作家。</p><p>&nbsp;&nbsp;&nbsp; 在报告文学辉煌不再的今天,与许多作者一样,朱晓军某种意义上面临一种“精神分裂”,一方面为一些稿酬高的通俗杂志写作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又在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驱使下,坚持自己的报告文学理想。</p><p>&nbsp;&nbsp;&nbsp; 不过这一次朱晓军却将看似不可调和的通俗与严肃统一起来——最初发表在《家庭》杂志的稿子,再经深入采访后上了《北京文学》的版面,并最终拿到了鲁迅文学奖。</p><p>&nbsp;&nbsp;&nbsp; 朱晓军是在网上看到陈晓兰的相关报道的,他觉得陈晓兰这个人有意思,便讲给《家庭》一位长期合作的编辑听,对方很支持,并顺利申请到资金资助朱晓军做这一选题。朱晓军原本打算按惯例采访两个小时,结果一聊就收不住了,从早晨一直聊到晚上。</p><p>&nbsp;&nbsp;&nbsp; 陈晓兰是在上海山阴路鲁迅故居旁边长大的。她的父母是旧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她的父亲陈嵘星听说医院将紫外线说成激光时,愤然喝问:“医生怎么能骗人?”她的母亲屈湘培临终叮嘱道:“晓兰,你是医生,病人不懂你懂,你要保护病人的利益!”</p><p>&nbsp;&nbsp;&nbsp; 回杭州的路上,朱晓军觉得,这个选题只给《家庭》做可惜了,他应该将其写成一部报告文学。</p><p>&nbsp;&nbsp;&nbsp; 稿子在《家庭》上发表之后,他将想法告诉了北京文学杂志社的执行主编杨晓升,出乎意料,对方对这个选题比他还要兴奋。</p><p>&nbsp;&nbsp;&nbsp; 调任北京文学杂志社之后,曾供职于新闻媒体的杨晓升一直重点抓报告文学,他觉得这种文学形式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它远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生命力。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杨晓升说他一直关注医疗问题,这样公众关心的热点领域最适合产生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线索。</p><p>&nbsp;&nbsp;&nbsp; 好东西被朱晓军送上门来。朱晓军不无担忧地提到风险——因为这篇稿件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国家药监局。杨晓升说,只要你搞到的是事实,不怕。</p><p>&nbsp;&nbsp;&nbsp; 《天使在作战》在《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刊出之后,马上有二十余家大众媒体转裁。这在《北京文学》和整个严肃文学界都极为罕见。而本届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专门提到要重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p><p>&nbsp;&nbsp;&nbsp; 杨晓升顺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这是他上任7年来的第一次。和其他严肃文学杂志一样,苦于经费紧张,开研讨会对《北京文学》是件相当奢侈的事。这次研讨会也邀请了陈晓兰,她注意到,最后一位评论家发言完毕,朱晓军长长出了一口气,眼里浸满泪水。</p><p>&nbsp;&nbsp;&nbsp; 本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会副主任李炳银对《天使在作战》的评价是,或许在文学性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毫无疑问,它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不可多得的一个亮点,甚至“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期待”。<br/><strong>  <br/>“你这次太幸运了!”</strong></p><p>&nbsp;&nbsp;&nbsp; 与以前给一些通俗读物撰稿时相比,朱晓军这次所下的功夫当然要多出数倍。但他承认,比起一些多年来呕心沥血、一心期望拿奖的报告文学作家,他要轻松许多。这也让他在“得奖之后一直深为惶恐”。</p><p>&nbsp;&nbsp;&nbsp; 事实上,以传统主旋律题材为主的本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评选中,竞争空前激烈。送审作品共计145部,只有5部作品能够获奖。原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蒋魏一直未能获得鲁迅文学奖,此次评选中他因为与人合著的主旋律作品《丛飞震撼》参加,按规定应予回避,为了抓此最后的机会,他只能辞去评奖办公室主任一职。但最终作品却未能获奖。10月28日的颁奖典礼恰为蒋魏退休之日,不少人为这位作家遗憾。</p><p>&nbsp;&nbsp;&nbsp; 颁奖前几天,在一个报告文学研讨会上,《马家军调查》的作者赵瑜与朱晓军喝酒时说,你这次太幸运了。当年的《马家军调查》轰动一时,但锋芒太露,引起有关方面的不满,最终因作品以外的原因未能获奖。后来赵“吸取教训”,与人合作一部《革命百里洲》的主旋律作品,结果获得了下一届的鲁迅文学奖,“我折腾这么多年才获了半个奖,你半路杀出来,一下拿一大奖。”赵瑜说。<br/>  <br/><strong>名有了,利谈不上</strong></p><p>&nbsp;&nbsp;&nbsp; 朱晓军承认,此次获奖将可能是他本人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杭州当地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朱晓军获奖的消息,他和其他两位浙江作家,成为鲁迅文学奖问世以来首度获奖的浙江作家。</p><p>&nbsp;&nbsp;&nbsp; 曾经当过汽车维修工的朱晓军其实是沈阳人,他从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最初是散文,1980年代开始介入报告文学,再后来又给《知音》、《家庭》等通俗文学刊物撰稿。多年来朱晓军一直在黑龙江某杂志工作,2003年调到现单位。在获奖之前,这位被妻子认为“太老实”的作家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p><p>&nbsp;&nbsp;&nbsp; 由于母亲也是医生,朱晓军对医疗事业有着天然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使在作战》的“意外”获奖也在情理之中。李炳银笑称朱晓军要“名利双收”。不过更多人认为,鲁迅文学奖给作者的主要是“名”,“利”还远远谈不上。</p><p>&nbsp;&nbsp;&nbsp; 跟上届一样,此次鲁迅文学奖的奖金是一万元,据说一些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省份有了进一步的奖励政策,但额度也不是很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严肃文学创作在资金方面面临的普遍现状。</p><p>&nbsp;&nbsp;&nbsp; 《北京文学》破例给《天使在作战》开出了千字百元的高稿酬标准,这样朱晓军可以获得一笔三千多元的稿酬。加上媒体并不可观的转载收入(有的压根就不给),再加上一万元的鲁迅文学奖金,以及此前获得的《北京文学》内部一个奖,总共大概可以拿到两万元。刚好与朱晓军为《家庭》杂志写的那篇稿件所得稿酬持平。<br/>  <br/><strong>战斗文学与广告文学</strong></p><p>&nbsp;&nbsp;&nbsp; 颁奖词这样评价《天使在作战》: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秉笔直书,是近年来涌现的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战斗性”一度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灵魂。1980年代,批判和揭露社会黑暗面曾是当时报告文学主流,一批人靠报告文学成名成家。当年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作者面临的各种官司上。打官司一度成为报告文学作家的家常便饭,昆山市文联主席杨寿松发表作品时,署名上有时会加上一黑框,表示作者已经死了,得罪了的人你就别找麻烦了。</p><p>&nbsp;&nbsp;&nbsp; 1990年代之后,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发展,报告文学不可避免地式微。报告文学不再惹官司了,曾经的“战斗力”也渐渐消失。李炳银估计,当前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全国不足20个。</p><p>&nbsp;&nbsp;&nbsp; 当年一批风光一时的报告文学家,大都另寻出路。其中不少人成功“转型”。他们虽然仍笔耕不辍,不过显然已与文学无关,因为那些作品通常是某些地方官员和各界大腕花钱雇来写的,然后再花钱出书或见报。用杨晓升的话说,这样的报告文学实为“广告文学”。</p><p>&nbsp;&nbsp;&nbsp; “广告文学”使报告文学仍然维持着表面上的繁荣。据统计,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涵盖的三年中,居然产生了两千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仅就数量而言,远远超出了1980年代。一些传统的报告文学杂志也不得不学会“转型”。刊登一些有偿的“报告文学”,一度成为其重要的生存手段。</p><p>&nbsp;&nbsp;&nbsp; 作为国内最具权威的报告文学评论家之一,李炳银曾担任过两年《报告文学》杂志主编,但因为无法完成创收任务而被迫辞职。</p><p>&nbsp;&nbsp;&nbsp; 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由某省推荐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后来证实是该省省会城市花几十万元请一位著名的报告文学写家所作。尽管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但理所当然地被评委会否决。</p><p>&nbsp;&nbsp;&nbsp; 连续四届的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会主任张锲说,在当前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有所削弱的情况下,《天使在作战》的出现显得尤其可贵。</p><p>&nbsp;&nbsp;&nbsp; (朱晓军请本报代为转达:欢迎全国新闻媒体转载《天使在作战》)</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转发到微博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07-11-14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07-11-15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p>谁说理工的文科不行,我们有鲁迅文学奖,不好意思告诉大家,其实理工的文科也很牛</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2:43: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估计以后理工文化传播学院的生源会越来越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07-11-19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p>嘿嘿~</p><p>现在"鲁迅文学"奖浙江三得主(朱老师,荣荣老师,黄亚洲老师)都是我们学院的教授咯~</p><p>还有李杭育老师和李森祥老师~~</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7-11-23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哇,都是大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07-12-5 13:37: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文传学院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哈哈,希望明年招生时生源滚滚来!!!是啊,浙江鲁迅文学奖3得主都是我们的教授,还有其他大腕。当然真正要做强文传还得大家一起努力进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下沙大学生网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