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7日讯 “路上真堵!”每天上下班高峰,你也许已经习惯这样吐槽。 且慢,你是否想过究竟怎样算“堵”?近日,“杭州交通拥堵指数”面向公众正式发布,在全国率先将拥堵指数系统面向社会应用。接下来,这一治堵创新示范项目将在全省推广。 有人把它比作是一朵“数据云”,因为它还囊括了杭州主城区三年多的交通历史数据,可以根据当日具体的天气、时间等变量对比拥堵情况,发现规律性的变化,帮助人们推算出行时间。 听上去还不错。这朵“云”,真的那么神奇? 交通大数据 在平海路中河中路路口,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之上的中河高架更是被车填得满满当当,缓慢地向前挪动,城市交通的窘境可见一斑。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发觉,在这个城市中心的易堵区域,有一个“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如今,中心的一项成果就是已被各大电台、6万多手机用户在使用的“杭州交通拥堵指数”。 交研中心的工程师们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交通大数据。每隔20秒,来自市区范围9000多辆出租车和300个道路微波检测器都向服务器传输路况,一天下来,系统至少要接收5000万个基础数据。 当然,这些复杂的运算都是在后台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显示在手机上的,只是用颜色表示的拥堵情况和各路段的平均车速。经过近三年的数据收集、系统调试,如今杭州市区北至石祥路、东至沪杭高速公路、南至钱塘江、西至紫金港路的道路实时情况都详尽地显示在地图上。 交研中心高级工程师杨莹莹介绍,“每个人的拥堵感受都不完全相同,我们想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拟合计算,成功实现拥堵指数与公众对拥堵感性认识的一致。” “城市上千条道路,有些堵,有些不堵,就像一个股票大盘,有跌有涨,我们把每条道路的路况进行加权累加,通过复杂的计算过程,最终实现用简单的数值波动来描述道路交通状态,使道路交通状况的表达更精准、更直观。”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谭永朝告诉记者,从历史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哪个地方是常发的、常年的拥堵,哪个地方是偶发的,这就和整个交通的治理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云”知道 28岁的张倩家住杭州城西文二西路和益乐路路口附近,在武林广场一带上班。就在上个星期,张倩在手机上无意中搜到了一个名叫“杭州实时交通路况”的APP,就好奇地试用起来。 早上7时半,张倩开车出发,同时也打开路况APP。应用软件一打开,在路况图上点击“定位”功能键,张倩所在的位置就被自动定位了,并跟随着她位置的移动而移动。 张倩发现文二路古翠路口向东是“红色”和“橙色”(中度拥堵)相间,教工路口附近堵车最厉害。不过,张倩马上看到北面的文一路就显得空闲得多,她选择从古翠路口往北转到文一路。 8时05分,张倩到达单位,比大多数情况下早了10分钟。一刷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正吐槽教工路的大堵车。 “如果所有路段都严重拥堵,因为无路可选,软件的作用不大。但在堵车有所松动、相对可以选择的时候,这个APP就能派上大用场。”张倩说,带上这朵“云”,她现在上班基本上不会碰上蜗牛爬式的塞车。不过,张倩更期待的是,指数能带有实时的最优路径查询甚至时间预报功能,以进一步提升路况“知情权”,提高通行效率。 “实时的最优路径查询比较难,因为交通系统是人与人交互的系统,当车主收到信息指引的时候,他会改变行为,原本通畅的路可能会变成拥堵。”交研中心表示,“作为全国首家将交通拥堵指数系统建设成果面向社会全面推广应用的城市,杭州下一步将在这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以惠及更多市民。”
1 `* c1 e! ^% [/ r4 g7 O6 i, g, g. S6 _' U: M, k7 g
0 Y+ r) J" M7 I- U @& E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