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乡的父老乡亲帮帮这些西部山区的孩子,他们的渴盼很简单:有书读、有饭吃、有衣穿…… 磐安女大学生从西部发来求援信 ! b- ]$ Z9 U, U' z摄影作者: 9 u# l% f/ Y- t
文件名:xsh7833.jpg
* k' v) A* x* U) h4 h7 c3 r文件大小:75K : W# G9 X5 O2 d0 G
高 X 宽:450 X 337 ' R( r& J: G a5 N$ B: o+ ?
说明:xsh7833.jpg" src="http://www.jhnews.com.cn/img/2007-08/15/xsh7833.jpg" border="0" heightold="60" widthold="60"/> 春秀身上的衣服是伍老师的爱人给的。 杨菁摄 引子:金华女孩到四川当志愿者 毕业于杭州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杨菁是一位磐安姑娘,她靠助学贷款和打工完成了大学学业,其间省下生活费资助磐安山区的贫困女生。为了实现当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理想,她毅然放弃留在杭州工作的机会(本报“情感·女性”版7月5日曾作报道)。半个月前,杨菁与全省各地的10多名志愿者到了四川省长宁县。 为了考察那里的山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杨菁和几个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几个乡村,山区孩子的贫穷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泪眼模糊。这些尚未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大学生们很想为那里的孩子做点什么。杨菁首先想到了家乡金华,她给《金华日报》写信,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向这些西部山区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 加容加苦姐妹 和村里人一样不穿鞋子 8月13日,受已经结束西部工作返乡的老志愿者委托,杨菁和几个志愿者下乡看望曾得到志愿者资助的一对姐妹:孙加容和孙加苦。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杨菁和志愿者们深受震撼,她在信中写道: “加容和加苦父母双亡,现在和伯父一起生活,姐姐加容读初中,妹妹加苦上小学,这是我去之前知道的所有情况。我们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三元乡集市日,两姐妹赶集去了。我们就绕道到在当地服务的志愿者王希茂工作的学校转了转。学校里有个伍老师,与他的一番交谈,使我们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他告诉我们,他班上有个女学生叫春秀,今年17岁,小学刚毕业,她很想读初中,可是家里没钱。伍老师一再强调春秀的家是他见过的最破旧的家,希望我们去看看。 我们决定先去看孙家姐妹,然后再去春秀家。加容和加苦的家在大沟村,没有直达车,我们只得租了几辆摩托车。才到孙家住的山脚下,天下起了大雨,原本泥泞的路直打滑,车没法开了,我们于是走路上山,在村口刚好遇见了孙加容。她看到我们非常高兴,接过我们带去的牛奶和饼干,一个劲地说谢谢。进村后,我们觉得很奇怪,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和加容一样赤着脚。加容告诉我们,这里的孩子夏天大都不穿鞋子,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鞋子,大人也只在下地干活时穿鞋,回家就脱掉收好,这样一双鞋可以穿得更久些。我们听了,感到一阵心酸。 在孙家等了一会,雨一直不停,加苦也没回来。因为还要去春秀家,我们留下联系电话,辞别加容继续赶路。” 养父和养女 家里只有一张床 接下来的行程和所见所闻,让杨菁和志愿者的心更受冲击: “回到三元乡,雨更大了,伍老师提出改天再去,但是大家都记挂着春秀,还是坚持出发了。从乡里到春秀家坐摩托车需要一个半小时,由于下雨,碎石子铺的山村公路坑坑洼洼的,摩托车好几次险些翻倒。司机送到半路后不肯再走,我们只好徒步上山。在雨中走了大约40多分钟,终于看到了村子,村里的房子大都破旧不堪。来到春秀家,一眼看到一个女孩,穿着一身农村中年妇女款式的衣服,衣服右边的袖子上扯开了一个大口。看到我们和伍老师,女孩很意外,连忙把我们迎进屋,她就是春秀。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屋里没装电灯,照明用的是一个小药瓶里装一点油,里面放了根炭。屋里除了一张床,没有其他家具,墙壁黑乎乎的。伍老师带我们去看春秀家的厨房,所谓的厨房就是一口露天锅灶,顶上盖着片塑料布。家里有一个老人,是春秀的养父,患有癫痫病。春秀是养父十几年前在路上捡来的,很难想象,这么大的女孩居然一直与养父挤睡在一张床上。 屋子很黑,房顶的瓦片破了,漏进来一点亮光,雨水也顺势打进屋里。潮湿的地上有一堆燃过的草,伍老师告诉我们,那是春秀家的“蚊香”,用草点燃后的浓烟熏蚊子。屋子里挂着几件衣服,都是别人捐的,其中有几件就是伍老师的爱人给的。家里除了玉米,没看到别的粮食。 伍老师告诉我们,春秀每天走路上学,来回在路上要花3个多小时,一般晚上七八点钟到家,那时候,山路已经漆黑一团了。回家后,春秀还要挑水做饭,然后就着那盏自制的油灯做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春秀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班里前几名。 因为事先没有准备,我们身上都没多少钱。大家把口袋掏空了,凑了点钱让春秀买点生活用品,我把手表给了春秀。8月28日就要开学了,春秀的学费还没着落,我们答应28日再来看她,春秀哭了,我们的心也很酸,很酸,我也忍不住哭了。 晚上回到县城,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感谢妈妈爸爸辛苦把我养大。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对父母的感激。” 牙膏和牙刷 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 8月14日晚上,杨菁给本报发来了第二封信: “昨天从春秀家回来,几个志愿者都吃不下饭。伍老师说,他班上有几十名学生,都是1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状况比春秀也好不了多少。有个叫李云康的志愿者昨晚听了我们的介绍后,向他的大学同学借了2000元钱。他说,这些钱今年他肯定没能力还了,不过交给那些山区孩子的时候,他会说这是来自浙江的同学一起给的。我们第一个月的工资要9月底才能领到,现在拿出一笔钱对我们来说比较困难,我们正在想办法筹钱,希望8月28日能帮孩子们交上学费。孩子们还缺少衣服、书本和笔等学习用品。我给你们写信,希望金华的乡亲捐点钱和生活品给那些孩子,甚至毛巾、牙膏、牙刷都可以,因为这对那些孩子来说都是奢侈品。我实在无法继续写下去了,热切盼望来自家乡的支持!” 看到杨菁发回来的照片,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山区孩子的生存状态让人深深触动。而金华女孩杨菁的善良和热情也使我们一再感动。 本报“情感热线”即日起开通捐赠热线:96345885,83186839。希望家乡的热心人士伸出援手,你的举手之劳,对西部山区的孩子来说,就是人生的福音。□邢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