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0-5-6 08:48 |
---|
签到天数: 14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p> <strong>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女性拥有男性的独立</strong></p><br />. I1 _' p9 @8 w( M' G$ D
4 `, z( t( I, O% A: s, c; b: h7 o" u4 c2 P; @, f, `
. ?" Q3 |2 Y. g* M
<p><strong>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悄然变化</strong></p><br /> d8 p+ `4 H9 W) n
( Z* h4 K+ D! _
<table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20 align=center><tr align=center><td><img border="0" src="http://www.zjol.com.cn/pic/0/02/86/54/2865497_997175.jpg" /></td></tr></table>
* u8 ^5 e. Z( U. W; i3 Q" L5 N' `, K* ^
<p align="cente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图为四川师范大学一毕业场景。</font></p><br />
5 v& B, G( m; B, B7 [8 O
- g% B1 O% g) {/ P' X7 P: L/ e: D1 {
& K% B1 }0 U1 a: y! z
<p> 近年来,“超女”、“加油,好男儿”等娱乐节目在青少年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中性打扮的“超女们”成了众多女孩追逐与效仿的对象,而有点女子气的“好男儿”也成了不少青少年对男性角色的期待。传统的性别角色是否已经对青少年失去了约束力度?媒体上常常出现的男女两性“中性化”,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p><br />$ _) h6 B- P$ G% f$ Z1 _ v# i5 _% J
/ s1 C$ j1 E0 l; D" }) a, o
: H) v5 G$ H# k! w4 u* Q* L
5 I2 z7 O9 H% K% v0 T* a<p> 日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5名本科生完成了一项“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课题,调查历时近一年,覆盖了全国东、中、西部27所不同的高校,在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中,收回有效问卷5008份,经过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定性的个案访谈,试图揭示出以上问题的答案。</p><br />
6 F4 D4 Q z/ @& s7 f
; g' Z* J8 Y; d/ C
3 z8 I e. |- C9 J
$ a* y) c+ Y) x* N* t) D& Q0 p<p> <strong>“双性化”兼有男女优良品质</strong></p><br />( ~0 y! ~5 l5 C8 |% B& Y
1 ^! [5 ?& ?! ~+ T; l
) ?! I& K, E7 `, U; R: ^8 e
! Z8 f6 R D8 d7 l5 [<p> 心理学家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了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是双性化的。所谓“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p><br />2 V/ m. B1 V1 U. c# D9 A1 Y1 r
. U5 c" r! c: J: n
# d2 H& C7 o3 U s4 ?& r
4 p- |0 V D' J2 p ~& _, M' X
<p> 调研结果显示,33.0%的被调查大学生显示为双性化性别类型,而男性化比例和女性化比例分别仅占18.5%和18.3%,未显示明显性别类型的未分化大学生比例则占到了30.3%。性别的单性化已成为少数人群,“独立、爱冒险、竞争性强……”这些男性气质不再是男生的专利。</p><br />
- W1 P' x, Y- l4 N9 |& V
/ P b0 l" b, t
- F. \. d/ x4 J/ U9 e0 R3 W' }" M! o! n
<p> “女生少了贤良淑德,男生缺了高大威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超女’、‘好男儿’的中性造型获得了那么多大学生‘粉丝’的拥趸。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舞台上中性化的扮相和表演,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甚至研究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徐振华同学说。</p><br />
( s. G0 U9 h4 S6 y$ u2 d6 L
/ t, d9 X+ u- `8 B/ F- _! V
2 E3 `# `; S& S. K/ u3 g( X2 R
$ a! Y5 S0 k9 D; E<p> <strong> 大学女生更爱追求“女人味”</strong></p><br />
( e7 V+ [9 n# L& S0 ~7 G& `
- A$ I9 }. H! r- J$ N4 n8 k
2 L& i. [( p) M6 F: r0 X1 X& t" H( i* |' V( m0 d6 S8 l% s
<p> 课题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更多的女生在进入大学后会有意识地使自己变得“更女人”。</p><br />, g& _4 t# z3 b0 x. L
4 y! C, |( n3 \3 w3 p1 L1 M$ d! _. Y m* o. j) B
# n5 m; C2 S7 D0 ~
<p> 徐振华和他的研究同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进入大学以前,大家都忙于学习,没有过多的时间花在穿着打扮上。很多女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说,进大学后她们会更加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看到别人穿得很漂亮,自己也希望更有女人味一些。穿着和打扮上的女性化,直接影响到了女大学生的女性化特质。</p><br /> `4 v) ]( _ U5 y+ b
0 o1 m9 I1 J& i5 a7 c
+ T/ o3 ^% x. W. k: M+ A F" g) j' ], O9 Q* g. k! Y, R
<p> 然而,随着年级的发展,女生与男生的性别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也反映出面对就业压力的女大学生对自身完善的不断要求,社会也正越来越要求女性具有领导、进取等传统男性的特质。</p><br />9 X' o" J: ?$ {$ b$ @/ y
4 ?9 |0 T# Z+ x" F7 [; V4 A& O7 L/ u# k2 N- F
2 s- l+ l, |9 G4 W
<p> <strong> 家庭性别教育观念亟须更新</strong></p><br />
. n- S1 K$ @; X, S9 L! b0 t- g3 h1 a; w* v
! j5 r. ~2 Z6 q- \9 n/ Q
" u8 n9 m' d) A" m: u<p> 按照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男孩就应该有男孩样儿,女孩也应该做得像女孩子,孩子一有“假小子”或“娘娘腔”的举动就会被家长呵斥。然而,对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地发展。</p><br />
@. f! }5 Q5 B7 G/ b) b9 Z% y! p! l, X4 S o
Q/ q6 R: y. {8 j
4 R2 q) R) d& J# x, U<p> 负责对本课题进行指导的刘电芝教授认为,从小就适度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当代大学生中对两性严格的隔离已经被打破,男性可以拥有女性的温柔、关怀,女性也可以拥有男性的独立、自强,同时拥有男女两性的特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给我们的家庭性别教育观念带来了更新。</p><br />
, f2 c# @6 I7 z6 }" Q4 l/ D; T5 |$ s+ K2 K* o2 c. x
: Y9 |% B, M) Q1 {5 F: i7 Y
) f) G2 w" b' ?! g, G
<p> 如何在性别角色形成之初就给孩子营造适宜发展的环境?课题小组通过调查发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此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益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而溺爱型最不利。</p><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