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5-9-29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若论起阶级归属,总觉得并非出身就能决定了阶级意识。如若真能如此,产生一位平民皇帝,平民便可获得一次福祉,岂不妙哉!事实上,平民们对皇帝的出身不感到多少兴趣,大概缘于出身与阶级利益实在瓜葛太少。只要做了皇帝,便“天下乌鸦一般黑”了,不会节外生枝出多少新异的东西来。皇帝就得是“皇帝”!看来,用出身定是非、分贵贱,实在是大缪之极。 6 S$ P7 l# X, |- _8 q: B9 T& U8 v
人的阶级归属是变动不居的。如同嫁入婆家的姑娘,进了哪家门须说哪家话。“入乡随俗”恐已成为生存的基本法则。是同化?!更是一种融和吧!这或许就是所谓阶级利益的 “暗箱操作”之功,使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这股隐在身后的神秘力量,在新的阶层里如附神之巫婆,与自己原本的出身判若两人。无怪乎,不黯世故的沙门老同事,竞想从已经坐在金鸾殿的朱元璋那里找寻一点同榻旧情、神庙往事。这种危险的尝试,最后只得用砍下的这颗和尚脑袋画了个句号。可怜的小沙弥,过分拘泥和执著于经典教义,在他众生平等的梦正香甜的时侯,便做了刀下怨鬼。要是他当时不那么心无旁笃,稍稍分点心读读闲书,譬如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之类,能够明白不识时务不独是帝王的大忌,更是平民的硬伤,也不至于落个既丢性命又成笑柄的下场。当然,那类书当时可能是禁书,但大多数禁书最后总会变成畅销书的。一旦坐上了官衙交椅的乞丐,对其他沿街讨食的行乞人,恐怕都要现出护法金刚那样的面孔,不是目眦尽裂,就是怒发冲冠。不如此,如何使后来者胆寒?就连以慈悲为怀的菩萨,每每在朝圣的入口处、拜佛的门廊内,总是要肃立一批龇牙咧嘴、摄人心魄的门神。恐怕,恒久的差别不在阶级,而在于或者统治或者被统治。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打碎了又粘好,粘好了又打碎。总之,子子孙孙似乎无穷尽地演绎着这个不再新鲜的古老主题。 ; a) ?) w/ @ R4 }+ o
平民不仅深受经济上的盘剥、政治上的奴役,而且在文化思想上倍受毒害和愚弄,使平民的精神永远浸透着一种奴性。神权比皇权更为毒辣,绞杀着所有豪杰和英雄的思想萌芽。宗教如同一个魔方,使多少蒙昧者无法窥破它的玄机。而平民因为经济的原因,远离科学和知识,同时也远离了真理。几乎是所有的平民都沦落为精神的赤贫者,在蒙昧的黑暗中,运行着被愚弄和颠倒了的逻辑方程,糊里糊涂地伺奉着骄奢的贵族们、王爷与公子哥。朱元璋大破迷信,敢于把僧侣弃于水中溺毙,我想大概因为他曾经身在寺院,有幸看到了偶像阴影下的种种丑恶,洞悉了神权的荒涎!许多史学家对朱元璋大加挞伐,说他大兴文字狱、制造党案、血洗朝纲云云,责难其残暴不仁。试问,有哪家皇朝不是一座漂浮在血河上的孤舟?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没有洪流般的血河,何以负载起这美伦美涣的大舟?而要凿破这巨舟,又需要多少颗头颅前仆后继地去撞击。
g, C' t" R4 h, w1 P+ ~1 H6 a 统治与被统治,这是少数人向多数人玩的游戏,正如同富有和贫穷,贵族和平民没有绝对的价值一样。不是贵族使平民成为平民,就是平民帮助贵族成为贵族;穷人的使命好象就是如何使富人富有,富人在富有的同时也让穷人更加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所谓发达国家,都奠基在鲜血淋漓的肮脏历史之上,他们的不断发展,只是意味着落后国家物态资源和非物态资源被他们的多重掠夺。不过,所幸的是平民最大的优势在于数量,按照量变产生质变的法则,平民中不断产生着形形色色的历史巨人。就在我们的视野里,走入南京的第二位平民巨人就是被孙文先生推崇和近乎崇拜的洪秀全。一位贫困的客家人,失意寥落和近乎潦倒的私塾先生!
9 H2 e$ P! z% @$ d6 } 如果说朱元璋是平民中彻头彻尾的赤贫者,战乱使他靠近了军队,侥幸地做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后又执掌了兵权,方才开始具备了积蓄自己改革社会秩序力量的机会,那么,洪秀全则是知识型的平民了。平民中的知识分子,也只是一种清贫的代名词而已。学而优则仕,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给读书人划定了活动的地界,只打开了那么一扇如此狭窄的小门。读书人只有及第,跃过龙门,始获富贵。在社会的层级中产生革命性的蜕变,脱胎换骨后与平民阵营挥手告别。读书,本来是获取知识,接近真理的手段,但绝大多数读书人不得不追逐官衔和爵位,成为知识精神的彻底背叛。剩下那些不被命运青睐的落笫者,即便是继续走在了求知求真的路途上,尽管“为伊消得人憔悴”,还得冒天下之大不韪,被公众冠之为“奇技淫巧”或“离经叛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摧残了知识的价值体系,又摧残了所有的读书人。结果是读书人变成了一条条封建皇权的走狗,造就的范进先生们却成为主宰社会的王公大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