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5 v/ z# g! \1 `3 }) W, U ' X J. x# @* C2 C$ |7 U1 G+ C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 ~; c8 V+ e. b. h+ ^( x. y' I9 q 最新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令人对今明两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担忧。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袭击,广东省今年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市场劳动需求持续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或者濒临倒闭。以出口玩具制造业为例,全国超过一半的工厂在今年前七个月倒闭,大部分是年营业额1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第三季度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结合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 " u! H6 V t) T0 s+ w
: D6 n+ c: u5 g- w8 Q& j$ ^
自从十年前开始高校扩招,几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是“严峻的”。但这一次的情况又是全新的。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第一次感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所以说第一次,是因为它的影响不再局限于高端的政治经济层面,而是延伸到末梢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层面。它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步出校门的毕业生,是首次的、真实的并且是立刻的。因此,摆在所有人面前,不是重复了十年的老问题,而是一个全新的就业问题。这需要我们重新评估金融风暴未来五年内,毕业生就业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提前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 ! Z4 U* k1 r! o0 F
& x+ q. H* _% l3 _8 U 一般而言,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少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首先,越是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的时期,越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最为稳定。2009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今年报考人数急剧增长,从去年的80万人,突破105万人,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其次,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包括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招聘人数等,是一个逐步波及和扩大的过程,并不会在当年完全呈现。以始于1997年6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毕业生的冲击为例,某高校毕业生的待业率,1997年仍然维持在2.3%的较低水平,到了1998年骤然上升到6.6%。第三,就业前景不理想,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而非就业。依然以香港某高校为例,选择继续升学的毕业生从1996年的14.7%,上升到1999年的18.4%。最后,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通常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一方面,即便是同样企业、同样职位,前后两年招聘的员工工资也有可能相差数千元。从香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来看,已经有求职者主动要求减薪10%。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固定的工种可能变为小时工和临时工,进一步削弱毕业生的福利和工资。在全部生活成本中,住房无疑占了大头,尤其是需要自己租房的外地毕业生。以香港房屋署最新调查数据为例,高学历的年轻单身人士申请低廉的政府公屋的人数大增,由以往的20%增加到31%。
% I: e) _" B( I & b% ~ L6 C* M. Q4 M0 n% E
若经济进一步恶化,以上四点将会构成毕业生及其家长、各高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未来五年内所面对的真实图景,与过去十年完全不一样。首先要问的是,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可以怎么准备,我们的毕业生才不至于以个人之力直接暴露于全球金融风暴之下。
- e4 M& v/ z( i i' r4 _9 r
- h2 Z* T4 D6 P9 D, ~0 N 举办招聘会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以及技能培训和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方,踏踏实实地收集每一年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酬水平等具体信息,形成详细报告,放在网上向所有学生公开,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和管理需要。针对金融风暴,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香港,已经有高校举办类似的讲座,教授如何在金融危机中谋职,我们能不能也做类似的尝试?同时,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这是尽快获得一手资料和减少个人走弯路的好方法。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 ! Z# Y) ~) u$ }, @( |3 C
4 p$ ]3 Y5 | e0 w. H
另外要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面。如果毕业生一窝蜂涌进政府部门,既不切合实际,也会造成恶性竞争。相反,我国现在急需发展社会政策,未来十年将会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士。应该因势利导,鼓励此类组织的发展和人员培训。从香港的经验来看,社会服务行业一直是金融危机中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同时,应当对学生是否继续升学做出前瞻性预测,并配以相应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避免政策滞后。最后,充分估计毕业生的生活压力,在财政上给予考虑。比方说,发放一定的个人无息贷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a0 ^0 E5 K, n) p
h+ P6 P; }) s7 N+ D0 C
如何把金融危机转“危”为“机”,就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下属高校而言,若能藉此切切实实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那真的就是转“危”为“机”了。(钟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