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 x% W Q; T& l( q
2 N% k+ ~5 d2 ]; n3 h3 l9 c. p+ C- s& l
英国职业寻宝人哈彻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 青年参考12月30日报道 “南海Ⅰ号”明代沉船12月22日出水,24日安全停靠于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方的临时码头。据估算,“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总价值至少为3000亿元人民币。“南海Ⅰ号”的安然出水宣告,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获得成功。9 v3 m& A5 e! w: r* O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竟然是被别人逼出来的。逼迫我们的人,正是疯狂盗捞南海宝藏的外国人——英国人迈克·哈彻曾砸碎了刚刚捞出的60多万件南海珍宝……
}: J& k" Z! f: t$ ^3 I& ?/ ^“南海Ⅰ号”早在1987年夏天就被发现了,但在2003年之前,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有关信息。阳江边防支队从1987年开始守护这艘沉在海底的宝船。2002年初,国家和省考古队悄悄进驻阳江附近海域,开始考古发掘。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 _! x. i$ _, e) J0 D% u( Z! G“南海Ⅰ号”打捞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5 g) ?& ^% X' c4 |9 K0 i8 I$ c+ w; i哈彻砸碎了“东方泰坦尼克”
7 i. K% L( i8 Z7 q7 ]7 |0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x( ~6 N. f T2 `$ d" [( A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p* i. j. l, @
1970年,30岁的哈彻从英国跑到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3年的收入还多! L0 N. s4 d( c$ r# S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a4 K) {8 W5 u8 u5 f; P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7 x, A5 E( P9 n3 p/ R3 ~7 {+ J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透彻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J$ G' G) e# h% M. T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 c& X- x9 y! |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哈彻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的遗骸“丢得到处都是”。* |( g Q8 h. t1 A& k
潜伏在南中国海
: w4 x" z( a8 ^$ A被哈彻毁了的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3 O$ u, a9 P) j: l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的线索:“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0 J; p0 C$ @1 h- k8 ]; e哈彻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中国的南海水域。
& [6 K. D0 M+ X6 O1 E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9 }$ N8 Y1 K. O5 f1 q/ {发生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T$ R, F% R1 }0 L- T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官窑,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7 w# [. O ?+ L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5 `' I4 c% J _! c M" `1 G0 ?8 l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i7 b! {% Z# U* `2 g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在荷兰的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2 L R, m T& r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 H: w) w( _4 q$ C2 X; B- V" k# U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佳士得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的捞宝家”。
' A( b9 B8 a* G. t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A) h" u# q4 ~! x) |9 s+ B. {6 k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 G+ _$ j u5 [. U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8 t r# x2 S) G* t% e: F" x7 h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循,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 o% p) n$ @- Z7 G3 y' x4 w6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佳士得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 p6 ]0 C( e* V: T! d+ }' n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H' |$ \4 b! p3 d; l ]
再不开展打捞沉船的事业,中国损失更加惨重。
' ~2 L/ B. E& F Y X) J4 `& ~" ^20年后的今天,国力增强的中国,考古人员全力以赴打捞“南海I号”,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都是哈彻们“逼”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