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EC通行证)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QQ登录

QQ登录

下沙大学生网QQ群8(千人群)
群号:6490324 ,验证:下沙大学生网。
用手机发布本地信息严禁群发,各种宣传贴请发表在下沙信息版块有问必答,欢迎提问 提升会员等级,助你宣传
新会员必读 大学生的论坛下沙新生必读下沙币获得方法及使用
查看: 287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中国第一位网民:首封电邮网络上走6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2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8 21:1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8年7月8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56个科技新名词.“网民”一词,被确定为“互联网用户”的中文名字.10年后,中国网民突破2亿,居世界第二.! {0 W( {; K$ V1 q, }: l
    众多媒体曾报道:1987年9月20日,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钱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上网人”.然而,本报采访知悉,虽然钱先生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卓有贡献,但“中国第一封EMAIL的发出者”其实存有争议.
    ! ^8 K1 q* {9 U* m" z5 H
    & a3 j) t6 u4 M" W; R, L$ e& T% I/ z, F7 }0 Z8 S

    1 k& n; D2 N8 z, \: ^1 k1 V8 r: v- @/ B( w4 x. C( A
      图注: 2004年4月15日,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文顿·瑟夫博士(右)造访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全功能接入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钱华林研究员(左一)等的陪同下,他参观了中国第一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路由器和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 新华社资料图片
      逼出来的一封“电邮”
    7 y( V/ L: }( u; v' i  Ⅰ模拟电邮$ z: B$ A- O0 q# J1 Q+ @6 f) S4 I+ g! i
      主要人物:吴为民
    : S! N" v! s% A/ e( a, L; C" j  事迹: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向瑞士发出一封“电子邮件”
    0 d  u2 j1 y9 e5 J* }4 j* u2 e" ?9 I  1986年8月25日,盛夏的北京。43岁的吴为民坐在一台IBM计算机前,指尖急促、略显凌乱地敲击着键盘。0 g! R& N2 I$ }3 L. |  Q
      d-e-a-r j-a-c-k……一封信的抬头出现在屏幕上。3 M6 J6 D7 E9 r  ~! ^0 |
      收信人,在瑞士,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斯坦伯格教授。
    6 Y# ~' H7 ?$ b  写信人有点紧张。—些拼写、大小写、换行的错误,断断续续地出现在邮件里。
    4 L5 b' X& E# y  L& N! `+ f3 P- t: K1 y. `$ ?  吴为民没在意,他也许没想到:这短短几行、错误不少的英文信,会是“中国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开始”。他甚至在邮件末尾问老朋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 B+ i: V# ~+ l/ b
      科学家归国扛资料像“唐僧取经”
    / B  \7 N5 A! d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海外的沟通,还停留在写信、打电话的方式上。
    : M8 M! c( ]8 E* m9 B  中科院高能计算中心研究员许榕生当时在美国留学。“那时候科研人员归国,总要手提肩扛或邮运带回大量材料”,他笑道:“如同唐僧取经回国!”, _7 S9 n- o' f. D8 }6 u4 O
      时任高能所所长的叶铭汉回忆:每次拨国际长途,都要到民族宫附近的电话局。3分钟要十几块钱.而—个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才56块”。
    7 \, @8 ?8 C8 l6 n( b  吴为民此时是中科院高能所一个国际合作组的组长。这个合作组隶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部在瑞士。如何与海外保持实时沟通,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P9 _" i( t6 ~* {" S
      六旬院士爬梯翻窗策划通讯方案
    - W' v3 K% G2 F  c3 \0 d, N  吴为民想效仿国外同行的经验,利用计算机远程登录,共享双方的资源。# }1 J: h0 W" n; t9 ?8 K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建立远程计算机终端,也就是收发邮件的“站点”。其次是找一条卫星通信线路,类似于“邮路”。' N! J" V" E+ R% p& v2 J
      受条件所限,当时高能所大部分的模拟计算工作要借用水利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据吴为民回忆,两家单位分别在玉泉路和木樨地,“为了一点修改,在路上要花2个小时”。
    5 C5 N3 z# p& ]" O  他向当时主管软件开发的肖健院士建议:把高能所的“邮站”和水利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换句话说,让后者成为一个“中转站”。" b1 X4 M+ W; d+ \1 B
      这一想法得到了肖健的支持。60多岁的肖健带着吴为民,一起爬梯翻窗,站上高能所六层楼的屋顶,观察地形,策划通讯方案。
    # E3 C; k! L8 I8 F. k1 O- R  1984年7月1日,两家单位分别安装了一台微波通讯机以传输信号。据叶铭汉回忆,由于使用微波要公安部门批准,他一度担心手续繁复。所幸,在讲明意图之后,很快得到公安部门的配合。7 I6 O5 H1 i4 B
      建成的“邮站”被迫弃用
    # ?9 k7 S5 Y. @1 k8 w  难题出在“邮路”上。
    : K  K. K$ F" w& i$ Q, L  当时仅查到—条可利用的卫星通信线路,连接维也纳广播电台和北京。这条线路1986年6月1日后才能开放。更糟的是,它的接口设在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航天710所),在航天桥附近。
    7 [5 z5 S# f/ e& b  难道要将“中转站”转移到710所?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行政问题,譬如微波信号的重新审批等。: o, d3 Z" S$ ^/ Q# `) D
      吴为民等不及了。他决定弃用已经建好的“邮站”,直接在710所开始联机试验。
    ) |# ?/ E: g, G- F( I4 q1 f  高能所分别与维也纳、710所等方面协商,经过两个多月努力,最终订购到设备,当年8月11日开始联机试验。4 r! G$ `0 Z/ [2 x
      1986年8月25日,吴为民开始试验发送“电邮”,内容主要是说明联机试验的情况。
    ' u$ H8 V8 P+ K8 f+ r3 _" d  这封“信”有点贵:每分钟6毛、每写500字,另收1块2。
    ' ?3 {7 ~) C7 b3 @  这就是文章开头,吴为民紧张的原因。6 X' o& I9 Y, a9 _) K' p
      他尽可能快地敲着键盘,但通讯缓慢,敲下的字母总是“慢慢地蹦到屏幕上”。0 z5 g2 p- }( u( S" s! Q  p
      11点11分24秒,邮件发送成功。吴为民立即返回高能所汇报。据叶铭汉回忆,邮件发出后,1986年9月10日,欧洲核子中心同时向吴为民和斯坦伯格做出回复,同时正式向外界宣布此事。
    , y  L$ U- M, H0 X) o" d  o3 S# N  首封电邮网络上走6天
    ) F( B3 }  B* z+ J  Ⅱ飞跃长城3 M& d5 [( o0 t1 b/ n7 z2 @4 q
      主要人物:李澄炯 王运丰; r0 O, v8 i# {8 O+ n
      事迹: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飞跃长城,走向世界!”
    9 b5 m* f% ?' d% M9 w  2006年,中科院高能所曾开研讨会纪念吴为民“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20年。然而,这个“第一”却未得到兵器工业部下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的认可。
    9 C, V( }  k3 z2 R6 f  R  “这种方式类似电传真,还远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ICA原所长李澄炯说。! n6 |8 h, i* G
      远程登录虽然能互换信息,但中方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无法实现邮件存储、转发等基本的邮件功能。/ c* Z- G8 [- {+ ~" l3 Y
      要真正实现中国的邮件服务,必须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再加入国际网络大家庭。1 r* @/ I1 u+ _/ O
      专家“隐藏”身份赴德求助
    $ ~5 S+ |0 F. O2 H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存有戒心,“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中国开放”。为摆脱困境,李澄炯与当时的ICA技术顾问王运丰,到当时的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拜访措恩教授。
    9 L" \2 w* _+ f$ R  措恩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是德国发出电子邮件的第一人。' b3 q, w0 O, u4 V; O/ z6 u" C
      由于是兵器工业部的下属单位,这次访问是刺目的。为此,李王二人在德国以“doctor lee”、“professor wang”相称,说自己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成员。
    6 N4 M% z) D  P. t  后来措恩等外国专家曾访问ICA,也曾问过“为什么没见校舍、没有学生”。李澄炯等人都以“这里是研究所”为由,解释过去。
    0 e8 V& o0 Z6 E" w! C  李澄炯透露,时隔十余年后,他们才向措恩坦露当年的“实情”。让人吃惊的是,措思并不以为意,也没再追问下去。
    3 Q+ @6 L9 T1 J$ t  在措恩家中,李、王二人吐露了当时国内面临的困境。措恩十分理解并伸出了援手,中德的合作开展起来。
    / q% B8 M/ F: P  试验成功之前意外突生
    ' e* e& ?4 D! u' B  措恩复制了自己在德国成功的经验。邮件交换涉及的一切软件问题,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全部解决。
    : p: u. n5 v* U& R  1987年9月14日,ICA的研究所里,工作组又忙到晚上9点多。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他们将尝试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 h: c( |- B& y  邮件传输的调试已全部完毕,只剩下写邮件内容了。! W2 c- r0 z5 [0 [
      该写点什么呢?措恩坐在电脑前,回望两位中国人。7 n, |; V3 u* D8 X
      李澄炯问王运丰:“国内正在改革开放,我们应该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向世界问好,你觉得如何?”: u1 w, H% ?# t) e: I
      王运丰接连点头赞许,并俯身向措恩说了一句话。
    * M4 K1 c# v' u9 J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措恩分别用英语、德语输入。
    9 r8 I1 ?% t* r$ `* c8 X5 u+ ]  “飞跃长城,走向世界!”李澄炯脱口翻译道。( O  h5 E7 ^' U0 L6 Q& t# m& F9 s
      随后,措恩将邮件发送给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科学家。
    - O: a. F+ Z# H% ]  谁知,即将大功告成之时,意外再次发生。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德方工作组迟迟未收到邮件。
    ! l3 j9 y3 u6 x8 y  检查后发现,邮件传输环节有了漏洞,信号出现死循环、无法传输出去。' X; @" L$ V/ {2 n
      修补工作立即展开。9月20日欧洲中部时间17时许,邮件终于被德国人收到了。中国第一封电邮在网上走了6天。
      a% D/ u& o1 K. Y+ Z5 `9 z- M  邮件发出后,第一个回信的是一位美国计算机教授。随后回信的人越来越多,以至李澄炯无法记起发件人的身份和信件内容。
    # ?7 D, f( B  w& ]3 S) Z7 ]- _- U  发封邮件花半个月薪水
    1 }: [4 }" S" i% b/ A6 X  邮路虽然通了,但昂贵的费用仍是个难题。当时核算,发一封邮件的钱,相当于中国教授半个月的薪水。
    $ t  [0 y; W. y  直到6年后,中美双方建立科研专线,全国1千余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开通了拨号终端服务。: H% ?  r' h. r
      “当时装个电话还得四五千,但这批科学家只要一次性交2000元就能接入互联网”,许榕生回忆,不过,为了节省网络资源,科学家们还是被叮咛“每次发邮件前先拟好文稿。接入网络后,点击发送即可”。3 _( g3 T/ k. B7 b! }: @9 ^2 {( J) C. j! s
      .CN服务器德国流浪4年
    4 E6 O; d" A; U  Ⅲ中国域名
    ( e# A0 v- y& t0 `0 p  主要人物:钱天白* ~3 e% g/ g- \! E- T0 r) X
      事迹:负责联络,参与完成中国顶级域名“.CN”注册
    : ], ?: w: H0 L+ i0 E" |+ ?  曾有媒体报道:已故的ICA研究员钱天白发出了中国首封电子邮件。但据李澄炯回忆,钱天白1987年全年都在美国学习。1990年,时年约36岁的钱天白才加入该项目,并无缘“飞跃长城”。: x1 x; m3 l! B
      钱天白的突出贡献在于,负责行政联络,参与完成中国顶级域名“.CN”的注册工作。
    + r5 x& U& c# w  王运丰确定“.CN”域名
      ~8 |; u' e( \  在成功用电邮向世界问好后,中国科学家开始考虑如何以中国的姿态出现在互联网中。 0 x( p4 L: _( ^$ _- }+ i7 m
      中德往来的邮件显示,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与措恩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商讨了这一事宜。中方根据英文单词“China”,由王运丰定下“CN”两个字母作为域名。
    : T. c: K# I0 W  随后,措恩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申请,1990年12月3日,这一申请被顺利批准。据李澄炯介绍,当时中方负责与措恩接洽的都是钱天白。* E2 @; z  z- t) R  y" e9 F4 ]
      为此,填报申请单时,措恩在“技术联系”一目中填了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而在“管理联系”一目中填上了ICA的地址和钱天白的名字。
    # ]6 z7 X/ ^, K- |$ |  中国域名服务器德国管四年/ c8 D4 E+ d' ^4 y# f) F+ U  a  b- H" U
      李澄炯回忆,“.CN”域名注册完成后,由于中国尚未接入国际互联网,因此,“.CN”的域名服务器一直暂由卡尔斯鲁厄大学代为运行。
    0 i" |5 p/ @- B  国家域名相当于互联网上的国家标识,中方科研人员一直希望域名服务器能早日“回家”,行使域名管理权。" ~& A* [6 f' K1 w# a9 A
      1994年,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有关方面正式建立TCP/IP连接。许榕生说,使用这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基本的传输协议,意味着“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c0 I* y7 e; S+ T( B  随即,钱天白等人与措恩一道,向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出申请。: F( y* Q2 q3 }: e
      1994年5月21日,“.CN”域名服务器最终回家了。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服务器设置,并负责起服务器的管理维护工作。4 G8 i( r9 }- o- Q6 e: C4 z/ u
      对于“究竟是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问题,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不愿置评。他只是表示:“关键不在于是谁发出的第一封邮件。这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2 L- P5 D8 X9 _& J《新京报》消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转发到微博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08-7-14 14:34: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的牛人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下沙大学生网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