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永远为英雄盛开。 杨立林,白塔村的村民,事发当天,正在水渠的南侧自家田里里挖葱。烈士殉难的地点距离他不到40米。 “那天,我们正在挖葱,就听见一声巨响,随后,半截飞机就从水渠对岸飞了过来。然后就发生了爆炸。”杨立林说,当时在这块地里干活、放羊的村民有十几个,距离爆炸地点东南方向不到300米就是一个村庄,距离东北方向的村庄不到500米,距离西北方向的村庄和西南方向的村庄均不到700米的距离。"距离飞机爆炸最近的地方,还有两个村民,他们看到爆炸,马上就趴到了一个小沟里面,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 “他要是跳伞的话,肯定会造成人员伤亡,毕竟只有这个地方没有村庄,也没有很多人在干活。"至今,杨立林还在感谢这位英雄的飞行员,尽管他们之间并不认识,但是在杨立林的内心里,他比亲人还亲。"如果不是他的强行迫降河和高超驾驶,说不定我们会损失很多的亲人。” 贾应廒老人,事发的那个时候正在放羊,他的位置距离烈士殉难地点不到150米。这位听惯了飞机轰鸣的老人,知道这次飞行员的迫降是为了当地的老百姓,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的保全后,经常来到烈士的殉难地点祭奠这位英雄。 “他可以跳伞,可是他放弃了,当时飞机下降的时候,我就感觉到飞机出了问题,因为声音和飞的方向都不对,那个时候,飞机正在几个村庄的上空,如果跳伞了,说不定会落到谁的头上。”贾应廒告诉记者。 事故发生所在地、玉井镇的党委副书记康发辉告诉记者:“当地老百姓非常地怀念他,如果没有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肯定会给很多的家庭带来灾难不不幸。老百姓自发地把他的事迹进行传播,如今,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英雄的事迹。” “如果飞机再给李剑英2秒钟的时间,这次迫降就成功了,但是飞机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兰空某部的部队长黄光华告诉记者,“他牺牲后,我们都一致认为,如果李剑英跳伞了,那肯定不是真实的李剑英,不跳伞,才是真正的李剑英,因为,我们非常的了解他。” 飞行22载,他用执著锻造了翱翔蓝天的翅膀# Y& d2 g( F; n$ W* m3 d
李剑英烈士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英雄的壮举感动了无数的人,但是英雄的那种临危不惧的勇敢战斗精神是他平时的砺炼铸就的。李剑英烈士曾经多年未曾享用休假,多年未回家探望年迈的双亲,他曾经拥有一个“值班专业户”的绰号......如今,英雄已经远去,但在英雄的背后,有太多的感动使我们在泪水涟涟中追忆。 青年时期的蓝天梦想
2 }1 g% r$ `; T6 X6 W- p F 李剑英,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部正团职飞行员,1964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姚桥乡,1982年6月入伍,历任飞行学员、飞行员、中队长、副团职领航主任、正团职领航主任、正团职飞行员等职。生前系空军上校军衔,一级飞行员。 李剑英出生于一个善良淳朴的家庭,无论上小学还是上中学,他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就向往祖国的蓝天,立志成为一名驾驭战鹰的人民空军飞行员。18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招飞入伍,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我大哥是郑州十七中学毕业的,当时能当上飞行员是一件非常令全家骄傲的事情。我记得小时候,大哥回来探亲,我们问他,第一次开飞机害怕不害怕?大哥说,他从来没有害怕过。”1月4日上午,李剑英的弟弟李伟告诉记者。 入伍前,李剑英就有一颗放飞蓝天的报国之心。18岁那年,从进入航校实现了翱翔祖国蓝天梦想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名字中建设的“建”改为利剑的“剑”。他说,我改这个字,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把空中利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勤学苦练。航空理论学习他是尖子,并作为理论骨干从一区队调到二区队当班长,用汗水锻造了翱翔蓝天的矫健翅膀,使自己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全天候”一级飞行员,空中四机带队长机。22年的飞行生涯中,他累计飞行5003个架次,安全飞行2389个多小时,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这些都是李剑英苦练精飞的印证。 军事演习,李剑英令“敌”机心寒& K; A: I% i" _
胸有凌云志,天高任我飞。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敢不敢飞未知领域,敢不敢趟训练先河,是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重要体现。2005年10月下旬,上级一道“合同战术实兵对抗演习”命令下达到该团。李剑英获此消息后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当晚,他挑灯夜战,写下近一千字的挑战书。 进驻陌生的机场后,李剑英认真学习机场使用细则,了解通信导航资料以及对抗飞机技战性能等,做着充分的准备工作。演习那天,空袭警报骤然响起,所有参战人员立即奔向战斗岗位,进入临战状态。根据雷达显示,2架“敌机”从同一方向向我机场袭来,指挥员一声令下,黄光华与李剑英等4名飞行员,紧急升空进行拦截。李剑英驾驶的3号战机,根据地面指挥所的引导,迅速发现“敌”机,以最大坡度右转,仅用半分钟就牢牢地锁定目标。狡猾的"敌"机企图摆脱,李剑英沉着、冷静,紧紧咬住“敌”机,距敌机2公里处果断“发射”导弹,将“敌”机击毁。那次演习,李剑英创下了发现目标最远、占位攻击准确的优异成绩。 李剑英那种自觉做到在险中求生存,在对抗演习中表现出的勇猛的战斗豪情,敢打头阵的干劲和无畏的战斗精神,令大家敬佩不已。飞行一大队大队长胡晓东记忆犹新:李剑英作为一名老飞行员,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他总是喜欢第一个往前冲。每次有重大演习、训练任务,他总是第一个向大队递交请战书。一个“敢”字,成为对李剑英最有力的注解。 2005年7月,团里要派小分队去西藏执行驻训任务。此次任务驻地海拔高、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对人员、飞机的适应能力要求高,能有效锻炼和提高飞行人员在严酷、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李剑英主动请缨,在他驻训的三个月期间,共执行过等级转进、紧急升空、实兵对抗等2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平时,李剑英还注意培养自己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时刻保持“一声令下就能升空作战”的战斗要求。那年初秋的一天,正在机场战斗值班的李剑英突然听到刺耳的战斗警报声,他立即跑出值班室,箭一般地冲向战机,开车、滑行、接通加力……不到3分钟,他就完成了战斗起飞准备工作。近年来,他先后多次奉命紧急战斗起飞,无畏无惧,英勇顽强,和战友们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屏障。 险情砺就一身虎胆% e9 y9 r: f# n8 Y7 D, h% E5 ^) l
空中一瞬间,事关生和死。如何面对和处置险情,是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经常要面临的考验。 飞行员叶春林追忆着说,一次次险情砺就了他的一身虎胆。刚改装歼击某型飞机时,按计划飞复杂特技课目。起飞后,他驾机朝着预定空域飞去。大约过了15分钟,飞“斤斗顶点”动作时,突然发现发动机仪表指示转速、喷气温度减小,飞机速度减小。李剑英当时就判断发动机空中停车。 发动机停车,将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李剑英心里十分明白。此时,他格外沉着、冷静,在保持好状态的同时,当即向指挥员报告。左手紧握住油门杆,收到慢车位置,创造空中开车条件。然后,把飞机改为正飞状态,检查高度、速度和发动机仪表指示,在符合空中开车条件的状态下,按空中开车程序要求进行开车:接通空中点火电门,按下秒表计时,观察发动机仪表转速、温度和滑油压力的指示是否上升。1秒……5秒……喷气温度、转速指示上升,开车成功了。从判断到重新启动,他只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开车成功的喜悦来不及仔细体味,他就下降飞机高度,安全返航。 事后,大队组织全体飞行员围绕那次特情还展开了一场讨论,李剑英动情地说,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还要时常面对一些不可测的因素。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就是要做到在险情面前不惊,在困难面前不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2004年11月,李剑英随全团去南方某地执行低气象训练任务。那天按计划飞夜航,由于空中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差,直线下降过程中,李剑英修正下降航迹时,找不到灯光地标,再转回视线看仪表,仪表指示的飞行状态和他自己感知的飞行状态不一致。"错觉!"顿时,这两个硕大的字眼立刻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如果不能冷静应对,正确克服,后果不敢想象。他努力克制自己,使自己平静下来,做到不慌张、不忙乱。在向地面报告的同时,严格按照地平仪改平坡度,结合其他仪表保持好状态。 然而,老天好像似乎在特意要考验他一样。在及时修正后,李剑英还是感觉到飞机是倾斜着的,带着坡度,不在正常状态下飞行。李剑英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毅力,坚信仪表,一直和感觉作着顽强的斗争,使飞机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按着预定的下滑航路下降。2000米、1000米……最后,战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该团政委王宗学回忆说,当时我们都替李剑英捏了一把汗。他一走下飞机,我就来到他面前,紧握住他的手,问及空中险情时,他却显得非常平静。 战友眼中的李剑英是个对飞行训练中精益求精的人。对于飞行前准备,他不管哪个科目飞了多少次,都要反复计算,反复演练, 把风向、风速、云雾、能见度、地面参照物等飞行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制定出各种预案,不放过半个疑点。无论是飞行基础科目还是高难科目,飞单机出动还是编队的战斗动作,他都能沉着冷静,按章操作,做到加油门柔和一致,不急剧拉杆,不粗猛刹车,力求把每一次飞行都有收获,都完成的完美无憾。在5003个架次的飞行经历中,他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从未发生过“错、忘、漏”现象和事故征候,任务完成率100%,成功率100%。与他长期一起工作生活的飞行员、老乡康学毅说:“李剑英在飞行学院的同期学员中,率先当区队长,率先入党,分到部队后,4次改装训练都是比别人先放单飞遨游蓝天。” 军人责任,李剑英用生命坚守
! L' H+ k2 q0 o' s; M: U( V$ Y 从军24年,李剑英陪伴他心爱的战鹰已经22个年头了。多年的军旅生涯,作为飞行员的李剑英过的是一种夫妻分居的生活,他不能像平常人一样在年迈的双亲面前尽孝、在相濡以沫的妻子面前儿女情长,甚至在孩子面前他都无法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可是对于战友,他们对李剑英的称呼不知道什么时间变成了“大哥”。烈士走了,留下来的不止是牵挂,还有一种精神,以及对军人“责任”的最好诠释。 戎马24年,他用行动诠释了挚爱飞行的誓言
8 z- K2 g6 ?$ h+ {6 H 烈士走了,留下了很多的牵挂,白发苍苍地父母,身体不好、相濡以沫的妻子,还有即将高考的大儿子,活泼可爱的小儿子。在这些亲人的内心里,飞行一直是李剑英的最爱。 李剑英和妻子的最后一别是在2006年的10月29日,那是他出差路过银川,顺便回家看了一下,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他和妻子、孩子的最后一面,算上这次出差,整个2006年,李剑英总共才回家5次。 谁也没有想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竟然换来了伤心欲绝,孩子对爸爸的期盼竟然得到了惊天噩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