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一年的公款消费究竟是多少?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分析,公车消费、公款伙食费和干部出国费用三项支出加起来总额达9000亿元之巨;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个数据严重失实,三项支出总额总共加起来不过1200亿余元。(4月19日人民网)
$ q) S- B. a7 W& h7 g0 a) {& y% F+ X( \! F# D6 ?1 w8 @$ y8 _
哪个数据实?哪个数据虚?笔者以为,无论是竹教授还是财政部预算司,恐怕都说不清楚,因为公款消费本来就是“糊涂账”。 # m0 e: O4 v$ @. K' H1 L) z
0 n+ T3 |( m1 n; P" @) ~" u+ \ A# A 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焦建国曾撰文,把包括公车在内的公费接待、公款参观学习等职务消费,比喻为一个模糊的“灰箱”。在这个“灰箱”内,既有公务人员履行公务必须的消费,也有履行公务需要,但不需要那么多或那么奢侈的过度消费,还有利用职务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务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个人消费。
\+ P4 z3 ?$ `0 D- g
3 A6 t$ ~1 `( {! f1 _1 P 事实上,所有公款消费就是一个巨大的“灰箱”。在这个“灰箱”内,列入财政预算的,恐怕只占小头,很大一部分是绕开预算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资金。想想看,个别官员“一掷千金”,“白条收据假发票”,会走正常的财政账吗?那些曝光出来的用慈善捐款买公车,用救济资金大吃大喝,肯定也不会列入公款消费账。名目繁多、屡禁不止的小金库,各种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支出,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资金,同时搅活在这个“灰箱”内,可谓鱼目混珠,公私难分,财政部如何拎得清?
8 ]8 V& t, S, ~" Y- p
& H/ S6 z$ I6 E4 t “糊涂账”里哪有虚实?只要“灰箱”不破,高昂的行政成本让各级财政步履维艰,寄生于此的腐败现象难以消除,财政部也永远不会有一个准数。
+ `5 d- _; ?/ {- ~+ g6 K# M3 ^# n& \+ q% c1 s N w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全球最廉洁的国家芬兰。“透明处处可见,监管无处不在”,是芬兰成为最廉洁国家的经验。按照芬兰的法律,在公务接待中,上至总理下至普通科员,一起吃饭的有些什么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开列清单,全国人人可以看到,件件能够查到。芬兰曾有一位高官,因在公务接待中点了一道菜被公众质疑,无奈“下课”。 9 b: o. u3 c) Z# K# G3 ~
7 V6 K$ Y9 M [# ]* V: M* l 假如我们有这样的透明制度,肯定不会存在公款消费这个大“灰箱”,也肯定不会存在“9000亿”还是“1200亿”之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