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那些大导演们每天坐在屋里总想编一些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流泪的电影,其实这些题材哪有那么难找呢?我随便就能说出几个,相信在很多人心中,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很多。
史诗片:《岳飞》
《勇敢的心》中表现出的苏格兰人的勇敢不屈,让全世界对苏格兰的形象刮目相看。这样的悲剧英雄在中国数不胜数,为什么我们的导演却尽是拍些《十面埋伏》《无极》《夜宴》这样浮躁空洞、杜撰矫情的电影呢?
这样的悲剧英雄,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首先想起的,肯定是岳飞。我每次去杭州,总要抽时间到岳王庙看看,然后顺着岳王庙旁边的小路,再到山上去看看冷冷清清的牛皋墓。史书上说,牛皋并不是坐在金兀术身上笑死的,而是被接替岳飞的官员找借口杀掉的。小时候听惯了刘兰芳的《岳飞传》,长大后看到了几本严肃的岳飞传记,才得知岳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忠,他自己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一本传记里甚至将他的死部分归罪于他和皇帝在立储问题上意见的不统一以及岳飞本人的过分坚持。他流传于世的两首词,一首《满江红》抒发的是北上抗敌的豪情,另一首《小重山》则表达了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
岳飞本人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和悲壮,岳飞周围的人也能为电影增色。例如杨再兴。先为流寇,后杀了岳飞的弟弟岳翻。但岳飞爱惜他是个人才,把他抓住后反而收留了他。1140年,金国撕毁盟约进攻南宋,兀术率1.5万铁甲精兵进攻郾城,杨再兴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想活捉兀术,负伤几十处才冲回来,杀得以剽悍著称的女真人闻风丧胆。5日后,杨再兴率三百骑兵巡逻到临颍县小商桥时遭遇兀术主力12万人。杨再兴率这300人冲入敌阵,杀死敌人2000多人,刺死万户长等大头目100余人。其时金兵箭如飞蝗,杨再兴身上每中一枚敌箭,就随手折断箭杆,继续杀敌,犹如天人降世,神威凛然,最后马陷泥中,和三百骑兵一起壮烈殉国。后来金兵焚烧他的尸身,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
这样的电影,要场面有场面、要情节有情节,为什么就没有人拍呢?武侠片:《聂政》 中国导演总想拍点儿感人的武侠片,但总拍成不伦不类的风光喜剧片。其实这方面的题材实在太多,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就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大宝藏。里面除了荆轲刺秦,聂政的故事也是一个适合拍成大制作的绝佳脚本,应该不输于《角斗士》或者《七武士》。
聂政是战国时齐国一个勇士。因为杀了人,和母亲、姐姐流落市井,以屠狗为生。当时韩国大臣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试图花重金收买聂政去行刺。但是聂政非常孝顺,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为由谢绝了严仲子。后来母亲去世,聂政主动找到严仲子,“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严仲子准备派“车骑壮士”辅助聂政。聂政豪气干云,认为人多必失,“遂谢车骑人徒,乃辞独行”。
后面的场景是一个十足的大场面,我每每想起都觉得热血沸腾。到了韩国,聂政仗剑从街上直接杀到侠累面前,如探囊取物般完成了任务。他还顺手刺伤了当时坐在旁边的韩国国君韩哀侯。随后,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看到无法逃脱,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他用剑自毁面容,然后剖腹自尽。后聂政被暴尸于市,韩国国君悬赏百金以求线索。
影片如果到此为止,就如同荆轲的故事没有高渐离一样,只是一部二流的功夫片。后面的情节发展却从无比的刚烈转而变得无比浓情——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怀疑是自己的弟弟所为,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究竟。到达暴尸之处,聂荣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她知道弟弟为了保护自己而自毁容貌而死,但这个烈性女子不愿保全自己而埋没弟弟的名声,于是坦然告诉路人这个刺客是自己的弟弟,他的名字叫聂政。然后,在路人惊愕的目光下,她就倒在了聂政身旁。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以列其名”,一时震惊周围诸国。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后来到了东汉,这个故事被改写进了琴曲;又到了西晋,一个才智超绝的才子使这一琴曲成为千古绝响——这个才子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这首琴曲就是著名的《广陵散》。
战争片:《平型关大捷》
很久没有看过中国拍出什么像样的战争片了,除了《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兄弟连》或者《黑鹰坠落》,剩下的关于中国电影的战争印象,几乎都是黑白的。
平型关之战历时一个月,战场绵延数百里,我方投入兵力十多万人,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其中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歼灭战——115师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歼灭敌军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如此,平型关战役更是国共合作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战役开始,阎锡山就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战役进行中,国共双方部队进行了很好的配合和掩护,阎锡山甚至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
在这个题材上,可以附着很多层的含义。在合适的时候,应该可以拍吧。
人物片:《李广》
李广也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天生异质,臂长如猿,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弓箭射手。
一次,一个宦官被三名匈奴骑士射伤,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顶尖射雕高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在几十里后追上,李广亲自射杀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李广的100名骑兵十分害怕,都想掉头逃命。李广则命令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的地方才停下。他下令所有人下马解鞍,匈奴骑兵以为是诱敌,果真不敢冒攻。到了半夜时分,匈奴害怕汉军在附近有伏兵,竟然连夜撤退。第二天一早,李广从容地回到了部队。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40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才能不及他的人后来都位居他之上。在卫青和霍去病屡伐匈奴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汉武帝却总认为他年老而不起用。在他60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机会随卫青出征,却因为卫青的随意调动而迷路导致贻误战机。卫青问责下来,李广不愿让手下负罪,也不愿让自己以花甲之躯再面对刀笔吏的审问,于是愤而自刎。他死后,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之落泪。
但他的悲剧并没有完结。李广有三个儿子,两个都比他死得早。还有一个李敢屡立战功,因卫青逼死父亲而向卫青寻仇未果,后来被霍去病在狩猎时射死。多年后,李广的孙子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腹地,死战八日,“食乏而救兵不到”,遂投降匈奴。匈奴单于久闻李氏家声,把女儿嫁给了他。但李陵在汉朝的妻母孩子都被汉武帝杀掉,为他讲话的司马迁也被处以腐刑。从此李氏名败。李广之功绩,或许不如卫青、霍去病二人,然而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一句中,只提飞将军,而不提大将军霍骠骑,何也?
在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总是认为自己是古代名将——汉尼拔、恺撒的转世。如果他读过中国历史,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那个和他一样勇猛却不得志的李广来。
灾难片:《唐山大地震》
今年是9"11五周年,美国关于9"11的电影已经次第推出。美国人总是喜欢表现大灾难来临时小人物的种种悲欢离合。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93号航班》便再现了乘客和机组成员与家人通过电话的生离死别,以及与劫机者的殊死搏斗。这种对于灾难中的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不仅仅是对死者的纪念,更是对生者精神的凝聚。
今年也是唐山大地震的30周年祭。那一夜突然逝去的24万人的生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在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一直在流传。例如,在当时,唐山大地震是被准确预测出来了,和唐山相邻的青龙县因为父母官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将震情及时通知到每户,在大地震中竟无一人直接遇难。已经30年过去了,如果没有人去挖掘这些,很多事情就将永远地随时间消逝。在对这场大灾难的反思和回顾中,我们既需要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也同样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纪念。
这部片子会需要很多特技镜头和大场面,但总比《无极》浪费掉的3亿元人民币要值得多。这个时候,那些所谓的大片导演去哪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