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
第一部分高等数学- m: h0 G% h9 b' o5 [8 Z
(10年考题总数:117题 2总分值:764分 3占三部分题量之比重:53%④占三部分分值之比重:60%) " w; G+ G5 J- z/ T
/ t# h6 E/ Z3 u s5 {: B3 {. A! l第一章 函数、极限、连续 (110年考题总数:15题 2总分值:69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12%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9%)( S1 t8 F4 k _* w d
题型 1 求1∞型极限(一(1),2003)
# U9 S3 ~: `- _- I( l( I1 [题型 2 求0/0型极限(一(1),1998;一(1),2006)3 P8 R; v4 l* p$ f
题型 3 求∞-∞型极限(一(1),1999)
/ A& f( K9 k: s6 B c6 m+ f5 Q题型 4 求分段函数的极限(二(2),1999;三,2000)) `2 O9 d: n8 c0 ]4 Y
题型 5 函数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有界性)的判断(二(1),1999;二(8),2004)
5 x3 Q: D# ^: D, @( t/ J6 s! Z题型 6 无穷小的比较或确定无穷小的阶(二(7),2004)
( s2 P: Y; _: E# R题型 7 数列极限的判定或求解(二(2),2003;六(1),1997;四,2002;三(16),2006)
9 P) {7 [; c# _2 |! _题型 8 求n项和的数列极限(七,1998)
& T1 w0 M4 Y/ n, w* M4 O题型 9 函数在某点连续性的判断(含分段函数)(二(2),1999)9 V: r; F6 b8 v% t& r6 j! u
' ]" N6 ^0 _: p ?
第二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110年考题总数:26题 2总分值:136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22%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17%)
& n: a3 T8 `: O& B题型 1 与函数导数或微分概念和性质相关的命题(二(7),2006)
0 @8 I. {1 ?0 f: Q: t6 F8 ^& ^题型 2 函数可导性及导函数的连续性的判定(五,1997;二(3),2001;二(7),2005)
# F% M$ L8 `5 k# R. T题型 3 求函数或复合函数的导数(七(1),2002)
/ S7 ^7 d3 M: Z8 e& x, } {题型 4 求反函数的导数(七(1),2003)
: d7 j2 R1 _; L: ^题型 5 求隐函数的导数 (一(2),2002)
; q8 L0 M4 H, U/ M7 { y! T/ |题型 6 函数极值点、拐点的判定或求解(二(7),2003)
- F' ?3 T- r$ H( J题型 7 函数与其导函数的图形关系或其他性质的判定(二(1),2001;二(3),2002)
3 o" A! v; C0 D7 u3 P5 W题型 8 函数在某点可导的判断(含分段函数在分段点的可导性的判断)(二(2),1999) `% @! D" w- L" ?8 ?
题型 9 求一元函数在一点的切线方程或法线方程(一(3),1997;四,2002;一(1),2004)6 q9 u4 L9 G! p [5 U
题型 10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或讨论(八(1),2003;二(8),2004)# ^5 y1 c' m) @1 P9 P" d
题型 11 不等式的证明或判定(二(2),1997;九,1998;六,1999;二(1),2000;八(2),2003;三(15),2004)
: R( e; d' W# D: `+ w题型 12 在某一区间至少存在一个点或两个不同的点使某个式子成立的证明(九,2000;七(1),2001;三(18),2005)
' l# A, s+ A+ ?- ]题型 13 方程根的判定或唯一性证明(三(18),2004)# V w5 ?+ p3 g t [
题型 14 曲线的渐近线的求解或判定(一(1),2005)" |5 E7 d. o F
3 E+ P. H) s9 \* o
第三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 (110年考题总数:12题 2总分值:67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10%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8%). M; g/ ~4 Q$ G6 u: w
题型 1 求不定积分或原函数(三,2001;一(2),2004)9 Y# O6 U# A4 p, M2 O. B7 t
题型 2 函数与其原函数性质的比较(二(8),2005)% ?# b+ X( M0 J% w, U
题型 3 求函数的定积分(二(3),1997;一(1),2000;三(17),2005)
' ^$ ^) ]3 ]# {2 q$ e/ I- c题型4 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一(2),1999;二(10),2004)
) R, u0 d) |" E; V题型 5 求广义积分(一(1),2002)9 ?6 w/ |: T9 W3 |8 d7 m
题型6 定积分的应用(曲线的弧长,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做功等)(七,1999;三,2003;六,2003)% B9 l- o9 X+ [; y$ K
* d+ Y5 p. p' s2 I y) j4 t
第四章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110年考题总数:3题 2总分值:15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2%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1%)
+ `8 f O) {9 ]$ Z+ O) ~ ?. R题型 1 求直线方程或直线方程中的参数(四(1),1997)
+ b0 \3 F- [3 s0 m题型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4),2006)# t* ^! H! |! e$ j! |" B. f
题型 3 求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直线方程(三,1998)) }% h$ F$ W4 M0 s1 V$ i) T9 A
题型4 求直线绕坐标轴的旋转曲面方程(三,1998)0 r0 h- h; |5 t6 v. n
) G! a5 I$ m2 U1 K# c2 Z
第五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110年考题总数:19题 2总分值:98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16%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12%)& \* v5 {1 i/ c- o8 M6 p* m; ? L; `4 `& `
题型 1 多元函数或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的存在的判定或求解(二(1),1997;一(2),1998;四,2000;四,2001;二(9),2005;三(18(Ⅰ)),2006)
0 t4 z7 r! _7 ~% @题型 2 多元隐函数的导数或偏导的求解或判定(三,1999;三(19),2004;二(10),2005)+ R* w4 B2 C9 Q y- a8 e, p0 g
题型 3 多元函数连续、可导与可微的关系(二(2),2001;二(1),2002)4 R$ D3 I7 A! a1 z/ J' y3 \
题型4 求曲面的切平面或法线方程(一(2),2000;一(2),2003)
9 Y* B8 G# `1 }7 U0 }! @题型5 多元函数极值的判定或求解(八(2),2002;二(3),2003;三(19),2004;二(10),2006)
: _3 w/ S# S" k( |; L9 ]; }题型 6 求函数的方向导数或梯度或相关问题(八(1),2002;一(3),2005)4 u9 E4 \1 x( x
题型7 已知一二元函数的梯度,求二元函数表达式(四,1998); i$ B! J% e. d3 s7 i
7 O! l/ q1 t- J第六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110年考题总数:27题 2总分值:170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23%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22%)( S: ~2 K- x! y, ^7 B/ W5 I
题型 1 求二重积分(五,2002;三(15),2005;三(15),2006) k% J- j5 @+ T
题型 2 交换二重积分的积分次序(一(3),2001;二(10),2004;二(8),2006)
6 L' h- t7 _/ ?4 K) A题型 3 求三重积分(三(1),1997)4 B C9 ^2 P8 P! A
题型 4 求对弧长的曲线积分(一(3),1998)
3 Y5 O, i- }6 [题型 5 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三(2),1997;六,1998;四,1999;五,2000;六,2001;六(2),2002;一(3),2004;三(19),2006)2 D3 q% @# W/ F' ^& S }
题型 6 求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八,1999): E0 F* G! T! _! G9 R
题型 7 求对坐标的曲面积分(三(17),2004;一(4),2005;一(3),2006)
) U6 w9 B2 o6 U$ C8 ?5 j; o题型 8 曲面积分的比较(二(2),2000)1 m1 @. {2 P0 H6 B# E' C8 p
题型 9 与曲线积分相关的判定或证明(六(1),2002;五,2003;三(19(Ⅰ)),2005)& L, Y6 Q" }* v
题型 10 已知曲线积分的值,求曲线积分中被积函数中的未知函数的表达式(六,2000;三(19(Ⅱ)),20056 l! B8 e; M, ]: \! c2 x4 H
题型 11 求函数的梯度、散度或旋度(一(2),2001)
; I1 ]4 [* C& } g9 N$ J: H, v题型 12 重积分的物理应用题(转动惯量,重心等)(八,2000). h7 R/ v" ?2 v4 l& i$ }
第六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110年考题总数:27题 2总分值:170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23%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22%)9 l: O8 }( W9 Z' o& B
题型 1 求二重积分(五,2002;三(15),2005;三(15),2006)- P& \0 e; j9 z5 b
题型 2 交换二重积分的积分次序(一(3),2001;二(10),2004;二(8),2006)
/ B, |8 n# G( |& q. J* D* J2 z题型 3 求三重积分(三(1),1997)
3 u- y5 X/ G) f8 Q7 H7 |题型 4 求对弧长的曲线积分(一(3),1998)% t' P( \+ ^( c+ c. K' n" O2 i
题型 5 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三(2),1997;六,1998;四,1999;五,2000;六,2001;六(2),2002;一(3),2004;三(19),2006)" U: R9 d6 {7 p3 p" R2 f$ t0 j
题型 6 求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八,1999)3 j+ N. W" n! z+ `
题型 7 求对坐标的曲面积分(三(17),2004;一(4),2005;一(3),2006)
2 X! b1 P8 {* Y7 t- e2 |/ X9 P' m题型 8 曲面积分的比较(二(2),2000)5 g' ]# `5 p1 L: C4 ^9 h; A
题型 9 与曲线积分相关的判定或证明(六(1),2002;五,2003;三(19(Ⅰ)),2005)$ o3 A X; f6 B: ]; m# E- o/ Z! ^! c
题型 10 已知曲线积分的值,求曲线积分中被积函数中的未知函数的表达式(六,2000;三(19(Ⅱ)),20058 t3 \5 ^0 Z% J U0 y2 n
题型 11 求函数的梯度、散度或旋度(一(2),2001)' V3 o8 Q* D" E6 b4 W: T$ @
题型 12 重积分的物理应用题(转动惯量,重心等)(八,2000)8 k' i& P- D# [; A& ]5 b2 n$ g
( t8 q0 h7 f9 |) [, i$ N P第七章 无穷级数 (110年考题总数:20题 2总分值:129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17%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16%)
7 [$ P& r. ?* t2 i4 }题型 1 无穷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六,1997;八,1998;九(2),1999;二(3),2000;二(2),2002;二(9),2004;三(18),2004;二(9),2006)/ R" }$ z' i* a2 r6 \6 s2 K8 t
题型 2 求无穷级数的和(九(1),1999;五,2001;七(2),2002;四,2003;三(16),2005)
: [0 P) {5 V0 m \1 u题型 3 求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或收敛域或判断其在端点的敛散性(一(2),1997;七,2000;五,2001;四,2003;三(16),2005;三(17),2006) 1 H, t6 B1 _9 F I0 _: x, L
题型 4 求函数的傅里叶系数或函数在某点的展开的傅里叶级数的值(二(3),1999;一(3);2003)
1 b# q0 \/ c* o) V5 b( p7 ~ B
- F! Z/ L1 z* M/ L+ m第八章 常微分方程 (110年考题总数:15题 2总分值:80分 3占第一部分题量之比重:1%④占第一部分分值之比重:10%)
* U' Z$ R+ E2 _- r" b' q b; z题型 1 求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六,2000;一(2),2005;一(2),2006;三(18(Ⅱ)),2006)$ T- M. F) S0 N. `9 k e. _
题型 2 二阶可降阶微分方程的求解(一(3),2000;一(3),2002)* {6 Z, x$ r3 A1 D5 U) E3 [
题型 3 求二阶齐次或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一(3),1999)
; s Y; v0 ~! l4 f题型 4 已知二阶线性齐次或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反求微分方程(一(1),2001)1 y0 `! ] x* [6 ]2 W. x% A
题型 5 求欧拉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一(4),2004)
/ X# _/ P$ G+ E$ k题型 6 常微分方程的物理应用(三(3),1997;五,1998;八,2001;三(16),2004); `6 L+ V& t' h5 f) E; s7 b1 o
题型 7 通过求导建立微分方程求解函数表达式或曲线方程(四(2),1997;五,1999)! C5 k5 Q- g4 n# f7 n7 J Y, W
; Y* o1 O$ _& m9 j7 V第二部分 线性代数
" z7 s0 A. A, V7 U9 M7 Q& K4 C( i$ f
(110年考题总数:51题 2总分值:256分 3占三部分题量之比重:23%④占三部分分值之比重:20%)
+ l& f' \3 I$ `1 H* u$ k: z q8 @. Q3 C* D$ j0 B8 H
第一章 行列式 (110年考题总数:5题 2总分值:18分 3占第二部分题量之比重:9%④占第二部分分值之比重:7%)7 W$ e2 S2 n5 N; K- {4 J% A$ w
题型 1 求矩阵的行列式(十(2),2001;一(5),2004;一(5),2005;一(5),2006)
- _5 Y( n0 y5 e0 E6 n( F$ q3 e题型2判断矩阵的行列式是否为零(二(4),1999)# a1 w! q: }. w$ f3 |8 ?! G
1 O: { Z3 P" W" _
第二章 矩阵 (110年考题总数:8题 2总分值:35分 3占第二部分题量之比重:15%④占第二部分分值之比重:13%)
, y, Z. h/ f6 B6 Y9 F6 {8 W$ A0 Z题型 1 判断矩阵是否可逆或求逆矩阵(八,1997)4 S c) R3 c# y& p1 s. Q8 J2 A
题型 2 解矩阵方程或求矩阵中的参数(一(4),1997;十,2000;一(4),2001)* W4 f- p) U7 C9 o9 n* _% p# G
题型3 求矩阵的n次幂(十一(3),2000)
; Z5 C# j5 n4 `0 O题型4 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的判定(二(11),2004;二(12),2006)+ [/ N% d l6 U' S3 N
题型5 矩阵关系的判定(二(12),2005)6 L" c+ n7 X1 h( j% J. H
# e; M* y& r* S
第三章 向量 (110年考题总数:9题 2总分值:33分 3占第二部分题量之比重:17%④占第二部分分值之比重:12%)
" v; l1 V- l( {! y题型 1 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判定或证明(十一,1998;二(4),2000;十一(2),2000;二(4),2003;二(12),2004;二(11),2005;二(11),2006)1 i7 |" |* R- N- r3 e
题型 2 根据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判断空间位置关系或逆问题(二(4),1997;二(4),2002)
; t9 i$ D, B" @1 X1 [3 Y8 D! p4 `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共考过约11题, 约 67分)
2 ^. g) n4 M7 g9 Q# k题型 1 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求解或判定(七(1),1997;九,2001)
$ x9 w2 j4 e# u: Q- C t7 z题型 2 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十二,1998;九,2002;三(20(Ⅲ)),2005)3 k8 c9 H( |) i" v0 ?
题型 3 讨论含参数的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如果方程组有解时求出通解(三(20),2004;三(21),2005)! R' z7 P% f% O1 W
题型 4根据含参数的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反求参数或其他(一(4),2000;三(20),2006), i( b( T4 ?' ], k+ x
题型 5 两个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和它们的系数矩阵的关系的判定(一(5),2003)9 h; D% R8 Z6 B2 x: Y4 ~# j, s
题型 6 直线的方程和位置关系的判定(十,2003)% I7 g5 K& J3 i* q. q, @+ [
6 K. }0 j4 U3 u/ H S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10年考题总数:13题 2总分值:76分 3占第二部分题量之比重:25%④占第二部分分值之比重:29%)4 M2 `- d$ m- K8 Z
题型 1 求矩阵的特征值或特征向量(一(4),1999;十一(2),2000;九,2003;三(21(Ⅰ)),2006)
+ I4 Z. ?- C: V1 L! y" M) h! C题型 2 已知含参数矩阵的特征向量或特征值或特征方程的情况,求参数(七(2),1997;三(21),2004)
0 V$ [6 ~; L/ ]) r1 F' c, M题型 3 已知伴随矩阵的特征值或特征向量,求矩阵的特征值或参数或逆问题(一(4),1998;十,1999)+ z* X' ]0 ^% s @" O" |- r, ?
题型 4 将矩阵对角化或判断矩阵是否可对角化(七(2),1997;三(21),2004;三(21(Ⅱ)),2006)
5 c* d+ ~0 a; O9 a/ L1 A7 I题型 5 矩阵相似的判定或证明或求一个矩阵的相似矩阵(二(4),2001;十(1),2001)* J$ n9 I$ p9 D9 }% `. l" ?: |
题型 6 矩阵相似和特征多项式的关系的证明或判定(十,2002)
" F! [* ]% K3 r5 y) `% T4 m
l y) \* X3 i F第六章 二次型 (110年考题总数:5题 2总分值:27分 3占第二部分题量之比重:9%④占第二部分分值之比重:10%)7 s$ C/ Y6 b$ Z, Q: R
题型 1 化实二次型为标准二次型或求相应的正交变换(三(20(Ⅱ)),2005)
; H. {) G1 r9 L8 i9 O题型 2 已知一含参数的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正交变换,反求参数或正交矩阵(十,1998;一(4),2002) / {* H0 n/ j4 s8 m
题型 3 已知二次型的秩,求二次型中的参数和二次型所对应矩阵的表达式(三(20(Ⅰ)),2005)
+ k! e4 e; x6 ?- p% D题型4 矩阵关系合同的判定或证明(二(4),2001)
+ g2 t8 N. P1 f3 }题型5 矩阵正定的证明(十一,1999)
2 ~% X& x* `9 P% i- B6 K/ Z& {( {' R, S' V
第三部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2 [3 @$ O, p1 r# |1 x, O Q, K1 K0 p) r# J# j4 f
(110年考题总数:52题 2总分值:249分 3占三部分题量之比重:23%④占三部分分值之比重:19%)
3 Q! q# |* ^/ L4 |) N. f
, Y3 F% A% p6 W" |- M第一章 随机事件和概率(110年考题总数:7题 2总分值:31分 3占第三部分题量之比重:13%④占第三部分分值之比重:12%)
4 X# g8 w4 R' ~- u3 [5 Z题型 1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一(5),1997;一(5),1999;一(5),2000;十一(2),2003;一(6);2005;三(22),2005)
8 w9 V: x& L2 M- m7 Z$ z% a" z题型2随机事件的运算(二(13),2006)
) W$ e# T! b8 w: m$ [% Q
6 U; i8 R' J# J! q, c; l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10年考题总数:6题 2总分值:25分 3占第三部分题量之比重:11%④占第三部分分值之比重:10%)$ `' K- T/ `$ T4 J# B2 w* K! T- ]6 A
题型 1 求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或分布函数(九,1997)( \4 }" K( D" o4 T% Z
题型 2 根据概率反求或判定分布中的参数(一(5),2002;二(14),2006), m$ T0 J' R4 S- U' R' l% N T+ b
题型 3一个函数为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或分布密度的判定(一(5),2002)
) T( S: w+ {0 T6 p% }! [题型 4 求一维随机变量在某一区间的概率(一(6),2004); `( E, Z% q+ U4 g3 ^7 I
题型5求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22(Ⅰ),2006)0 y/ ~3 c9 v1 V) u
B& r$ H, I( M9 D第三章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10年考题总数:13题 2总分值:59分 3占第三部分题量之比重:25%④占第三部分分值之比重:23%); r( ~/ p6 d8 q6 d* G6 Q
题型 1 求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或分布函数或边缘概率分布(十一(2),2001;三(22(Ⅱ)),2004;三(22),2005)" G4 Z. V6 m; ?; W( D; l
题型 2 已知部分边缘分布,求联合分布律(十二,1999;二(13),2005)
# w) j: E: R9 t J题型 3 求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或分布密度或边缘密度函数(一(5),1998;三(22(Ⅱ)),2006)
7 L2 o9 d; n. _% U( [8 u题型 4 求两个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或条件密度函数(十一(1),2001)' b( V: S2 b' N2 u% ]0 y5 N9 W
题型 5 两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或相关性的判定或证明(二(5),2000)5 a2 i3 j8 Q- c5 P+ Z+ C' F
题型 6 求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三(22(Ⅰ)),2004)2 i" j. Y, q, Y! [( ?
题型 7 求二维随机变量在某一区域的概率(二(5),1999;一(5),2003;一(6),2006) x$ s7 L. A9 ?5 u8 {* G
% J/ _$ q3 w) _$ b*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10年考题总数:8题 2总分值:43分 3占第三部分题量之比重:15%④占第三部分分值之比重:17%)
( K( a; W6 C J7 D( c1 L' l题型 1 求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或方差(九,1997;十二,2000,十一(1),2003)* q$ f4 c# p' c x7 }
题型 2 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或方差(二(5),1997;十三,1998;十一,2002)
# L9 R* ^4 @: n. d D6 M题型 3 两个随机变量的协方差或相关系数的求解或判定(二(5),2001;二(14),2004)
! P8 E8 F0 d3 Z E+ E% ]2 ]/ _. J- K# r5 \* M8 i% t1 ^
第五章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10年考题总数:1题 2总分值:3分 3占第三部分题量之比重:1%④占第三部分分值之比重:1%)
/ p4 h v8 C' |1 Q题型 1 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概率(一(5),2001) n% V$ }/ v9 X# t
2 G e. J$ j0 v' k8 ]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10年考题总数:17题 2总分值:88分 3占第三部分题量之比重:32%④占第三部分分值之比重:35%)" F, H# L* b9 A d4 D/ l9 |7 A
题型 1 求样本容量(十四,1998)
' T) j/ k D6 k5 w0 ~' X题型 2 分位数的求解或判定(二(13),2004)
" q/ Q2 F" e$ { `题型 3 求参数的矩估计量或矩估计值或估计量的数字特征(十,1997;十三,2000;十二,2002;三(23(Ⅰ)),2004)1 f# z' K! \+ c$ x
题型 4 求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量或估计值或估计量的数字特征(十,1997;十三,1999;十二,2002;三(23(Ⅱ)),2004;三(23),2006)7 z) W7 F8 p& H6 G/ I2 n3 I
题型 5 总体或统计量的分布函数的判定或求解(二(6),2003;十二(1),2003;二(14),2005)$ t$ m; o7 v* S- E
题型 6 讨论统计量的无偏性,一致性或有效性(十二(3),2003)5 T p2 M8 U z; c2 q% m
题型 7 求统计量的数学期望或方差或两个统计量的协方差(十二,2001;三(23),2005)" l, ~0 t6 f* A, G) N4 H
题型 8 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一(6),2003)
7 p- W! @2 f) ]/ g# N, ~题型 9 显著性检验的判定(十五,1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