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赵景华老人在吃午饭。老人每天7点半出门,下午3点左右回家,自己带的一个馍就是午饭。在陕西省兴平市庄头镇,79岁的赵景华老人远近闻名。30多年来,他靠收破烂养大了六名被父母遗弃的婴儿。这六名孩子中有四个是赵景华老人在收破烂时捡到的,另外两个是别人放在他家门口的,除老人1974年在庙会上捡到的老大会英已经出嫁外,其他孩子的年龄分别为:17岁的桃英、13岁的丰英、10岁的送英、8岁的留英、6岁的梅英。三年前,赵景华老人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现在,年近80的老人每天仍是早出晚归,走40多里路,挣十几块钱,这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费。“不敢停,一停家里就没吃的了” 赵景华老人对记者说。 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为养孩子他“奢侈”地买了5973袋奶粉% m* m; \ F$ g, F
“今天还算不错,卖了59.3元。” 赵景华一双黝黑皲裂的手紧攥着刚刚卖得的钱,像孩子似地笑着说。笑脸上的皱纹在提醒着我们他已经度过的79个春秋。 “除去收破烂时付出的钱,今天能挣十八九块钱吧。”老汉很高兴地自言自语。 是啊,这十几块钱在普通人的眼里也许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对赵景华来说,他拾破烂挣的每一分钱,都关系着目前还收养着的5个女孩的生活。 在与我们一起回家的路上,赵景华说,正常的情况下每天能挣到15元钱左右。而每天要买5元钱的馍(二十个),3元钱的挂面(一斤半左右),如果还有些额外的开销的话,所剩的钱也寥寥无几了。“所以除了下大雨之外,我每天都得出来,停一天,孩子们就没得吃了。”赵景华无奈地说,“以前就是下大雨的时候我也没停,出门的时候我都告诉娃,雨要是下得大了,就往邻居家里跑,担心棚子塌了砸到娃。就是出门了也不放心。所以以后下大雨的时候,我就不拾了。” 赵景华所说的他们曾经的“家”,不过是用牛毛毡盖的棚子。现在他(老伴在三年前去世)和收养的5个女娃,在2006年春节后搬到了由政府出资买的三间新房——庄头乡流顺村268号。目前的5个孩子中,老大已经16岁,但是由于她的左手和左脚有残疾所以没有上学。最小的刚6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和大姐一同呆在家里。 此时刚好是中午,在村里上学的三个女娃也回家吃饭了。我们带来了一些糖果,递给了她们。5个女娃分着糖果,同时也不忘剥一颗给“老爸”。一时间姐妹围着“老爸”,抑或是姐妹之间的嬉笑追逐,使得原本空荡的房子顿时热闹了起来。 家里的饭是由赵景华来做。“每天晚上回来多做一些,得够她们第二天吃一天的。”在伙房里,赵景华一边热着昨天剩下的面条,一边说。 我们也在赵景华幸福的笑容中听他讲着收养10个女娃的故事。 最初捡到的是一对双胞胎,后来养了不到一岁就送人了;还有两个是病死的;现在带大的这6个女娃倾注了赵景华和已故妻子全部的心血。为了她们能够健康成长,多年来,赵景华曾经为养这些孩子们“奢侈”地买下了5973袋奶粉。更难得的是,有人多次出大价钱想买他的女儿,他都以“搬座金山也不换”全回绝了。 女儿们的名字都有特定的意义,表示着当初是在哪里捡到的。 “老大会英,是在集市的‘会’上捡的;桃英是在西面的桃园里;门英是一天晚上11点多别人扔到了我们当时住的棚子的门口……”赵景华解释道:“在身边带大的老大应该算是会英了,现在虽然嫁人了,但会英还是时常回‘娘家’来看妹妹。现在身边还有5个女娃。” 对于现在身有残疾的老二桃英,赵景华还是心有愧疚。“桃英刚会走的时候发了一次高烧,我和老伴带她到医院去看病,由于没钱而耽误了桃英。不过回到乡上,乡里的好心大夫都没收钱,总算是保住了桃英的命。”坐在赵景华身边的桃英,这时也不知道想起了什么,搂着赵景华的脖子,说起了悄悄话。就是这个桃英,在被她亲生爸妈给认回去后,没过多久又回到赵景华身边。她说:“还是这里好。” 看着一老一小这样温馨的一幕,我们不禁想起了在寻找赵景华的路上,丰英(老三)说起她眼中的“老爸”。丰英在懂事以后就跟随“老爸”出门去拾破烂了。所以,“老爸”平常会去哪些村,哪个村的路怎么走,到废品收购站时卖的东西该放在哪里,她都一清二楚。“我爸真的很辛苦!每天拾破烂他要走四五十里路,不管刮风下雨,有时生病了还要出去!”性格内向的丰英,边羞涩地搓着手边说。每到寒暑假,懂事的丰英还会帮“老爸”拾破烂。 当我们不解地问赵景华,要找养老送终的后代捡一个也就够了,为何要一下子捡了三十年,收养了10个女婴,使原本就很贫寒的生活雪上加霜呢?赵景华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见了娃,就觉得怪可怜的,那是一条生命啊,我就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救活她!人心都是肉长的呀。”三年前,老伴去世后,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已经76岁高龄的赵景华一人身上,赵景华还患有哮喘等很多疾病。赵景华说:“带大孩子们,虽然苦一点,也都过来了,但真的希望不会再有下一个‘门英’出现。孩子们都应该有疼爱她们的父母。” 一位拾破烂老人承载多大善心
2 Q# d' f! G2 N2 ~) f 30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赵景华总是拉着他那辆破旧的架子车,早出晚归,走村串巷,吆喝着,喊叫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卖出的一堆堆破烂,艰难地养育着他视为亲生骨肉的孩子们。 身处异地他乡,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没有土地,没有人来帮扶他,他就这样走过了冬天,走过了春天,默默地将被人另眼相看的一个个弃婴养育成人。 赵景华的善心还是感动了左邻右舍,人们由不解到理解,由冷漠到同情,由同情到感化,终于用善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一传十,十传百,连咸阳市和兴平市的领导也被感动了。四个月前,时任咸阳市代市长的千军昌让村里人大吃一惊地走进了赵景华的破房子,拉住了赵景华粗糙的手,百感交集。之后,好事接连不断:赵景华搬进了政府买的新房子,告别了住了几十年的破房子;当了几十年黑人黑户的赵景华和在他身边的5个孩子都报上了户口,第一次理直气壮地成为了村里人。 赵景华的善心似乎得到了好报。但我们看到,已经年近80岁的他,为了养育还未成人的5个孩子,依然起早摸黑地拾着破烂,依然还要既当爹又当妈,依然还要为孩子们的生存操心。这对一个一生受苦、身心疲惫的老人来说该承载多大的善心,这颗善心不知还能承载多久…… (记者冀平秦华实习生耿冬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