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
早晨6:30,当这个城市的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之中时,住在上海闵行大学城的小齐已经开始起床洗漱。在路上奔波了两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在9点前赶到公司。 小齐是上海交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的学生,最近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家外资企业实习.“要是学校离市区近些就好了。作为一个实习生在公司压力很大,要学的东
- d' X' {8 H! w: O5 I5 \ 西也很多,可是每天来回路上就要耗掉我好几个小时。上下班高峰时挤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还要转车,真的很辛苦。有时候回到宿舍累得像一摊烂泥倒在床上,连饭都不想吃。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遭遇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小齐一个。在大学城里,只要提到交通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话说。 ]# C. @* |) V6 H! F
在我国,大学城概念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1999年10月,廊坊东方大学城的正式奠基拉开了大学城建设的序幕,其后,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建立。至今,各地的大学城已经颇具规模。然而大学城提供了美丽的校园,完善的硬件设施,却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以上海地区为例,除了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杨浦大学城,其余的松江大学城、南汇大学城、闵行大学城等都在偏僻郊区,离市中心较远,加之建设时考虑不足,交通体系相对滞后。进出大学城,一直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心病。1 H4 t4 b, H, e' B( p
公交太累 校车太挤 黑车太贵
. W) o5 x3 X; T: y$ M 上海松江大学城目前大约有15万人,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出行问题早已被列入议程。公交公司采取增加公交车班次、调整发车时间、开设定点班车等措施缓解压力,轨道交通9号线也延伸至松江大学城外围,学校周末还加开班车为师生服务。虽然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在增多,但由于人多路远,且出行时间较集中,交通不便仍是大多数师生抱怨的问题。还有学生戏称“人家说蜀道难,我们这是出门难,难于上青天”。! X2 I( S+ I( y- d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松江校区的研究生李凯前段时间去古北校区见导师,“从宿舍出来,坐公交车到松江大学城转9号线,再倒车到宜山路转3号线,最后转2号线。到古北校区用了整整两个小时……转线转得我都要崩溃了。”, Z4 T- x& ~$ h" o# H
“虽然有校车,速度也很快,但定时定点,早了晚了都不行。而且平时优先给教师,周末才是学生专线,有时候人多了也上不去。所以,我们多半出门还是挤公交车。”在等公交车时,一个大学城的在校生向记者“诉苦”。提起周末回家,他更是心有余悸,“每次回家都像是在行军打仗,刚开始搬来时还为了早点回家逃过课,以为坐车的人应该没那么多。但到了乘车点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每个校车等候点的人可以排长龙甚至转个圈,等几辆车过去都挤不上车。”
- H# Y$ h$ j t& x9 \% h: [. S 由于公交体系的不完善,存在着停靠站点多、路上花费时间长、站点设置不太合理、中转麻烦等问题,使得“黑车”有机可乘,松江大学城文汇路一号口的公车停靠站,一直停着中巴载客车,司机在大声招揽生意。
* y7 c! b% V8 x- G 出了大学城,记者也坐上了这种黑车。上车后发现不但所有座位都坐满,而且车里还加了几个板凳随时给后面上车的人用。从松江文汇路一号口到上海体育馆票价需要15元。途中记者问身边女生为何乘坐黑车,是否担心安全性问题。这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二姓林的学生告诉记者:“主要觉得转车次数少还比较快,没想其他。”, o6 r2 ?8 W+ @! M6 M' }
家住上海市的大三学生何浩则认为出行的成本太大,“等车已经很不方便了,不知何时又刮起了一股涨价风。坐黑车贵,而乘坐校车一样不便宜。大学城的车一般都要7元,到大连路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还要9元,这无疑是加重了我们的负担。况且还要转车呢。”* O: _9 \/ H2 l, F3 W4 `$ K: o
没有老师的大学城
/ o0 o: e; L6 s9 T0 Y+ N “早晨第一节有课的老师五六点就得起来赶校车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的袁秀春认为住在市区的老师才是“最辛苦的人”。' V- o5 u1 m9 U4 Y6 d a
“除了上课时间,很难看到院里的老师,我们专业大部分师生都在老校区,这边只能算分专业。上课的老师一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很少呆在这边,平时想联系他们也很困难。”东华大学的何同学很委屈,“觉得我们就是被放逐了”。
3 e2 R: h& Y3 }; U 对此,很多大学城的教师也很无奈,“有时候我们也想在这边多跟学生交流一下,但校车的时间都比较固定,稍晚点就没车了,转公交车又太麻烦。我们毕竟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老人孩子,太晚回去也担心他们。”东华大学的李教授还举例,“有一次在这边上课到晚上9点多才回去。虽然自己开车,但一路都比较荒凉,真的很害怕。”
* c4 L* ~7 {0 `7 V# C$ s 据了解,部分大学城在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住宿问题。大学城一般都地处偏远之地,学校也只是将分校放在这里,大部分教师仍住在市区。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大学城上课。个别不负责的教师甚至把授课变成了自学。& I, k1 N6 v. u4 Z0 t1 T
在大学城内某高校就职的李教授建议:“学校应该多提供些教师宿舍,有课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平时也可以在这边多跟学生交流,不用担心赶车问题。”2 y, e" x$ Z) f
有学生笑言:大学城应该成为“大学生城”,就是没有老师只有大学生的城!
) `) q3 {* C. n2 Y H 大学城成为“孤城”?) U4 S" u4 B3 j! O) n
大学城的“城市边缘化”,给师生带来了很多不便。
- M3 ?$ m5 S9 H; e2 \/ } 据了解,许多同学在毕业实习期间都会选择在离实习单位较近的地方租房子住。大量的毕业生外宿,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这些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也很匮乏,更加和学校脱离。
* M- D1 X+ ^; R- s 还有很多学生反映,他们面对好的实习机会,因为觉得路途远就犹豫了,从而耽误了找到好工作的机会。相对“封闭”的环境也让很多学生产生孤独情绪。# q9 n$ L' D* N0 T4 c9 M9 ?2 Z
尤其在大学城的大多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刚从高中出来,到了大学忽然就没有人管理,缺乏跟教师的沟通,心理上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感觉无所适从。
/ C: P# f# O8 f; _6 ? 大学城的建设是“拦腰截断式”:有的把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放到新校区,三四年级的放在老校区;或者将本科生放到新校区,研究生放在老校区;或者把偏理科或是偏文科的专业分别放在不同的校区——学生不但和教师无从联系,就是跟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交流也找不到门路。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的孤独感、失落感加剧,导致学生身体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隔离,最终导致大学与社会的隔离。而这恰恰与建大学城的本意相悖。
& z/ ?% E! S) O2 |6 k$ i' u 一个大学城的学生在经历了一天的奔波后,在她的博客里这样写道:“众所周知,大学城成了真正的孤岛,本来已经远离城市喧嚣的这里,现在显得更加‘孑身一岛’。我无法停止这样的想法,是今天的交通,是今天的劳累让我停不了这样的想法。不过,就算再怎么怨,再怎么发牢骚,我们也只是想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不会‘困’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