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前天 08:38 |
---|
签到天数: 23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9 D# i. s- d# h0 Z5 O, b- }0 ~$ c& d$ T: d( O
紫之隧道工程年内有望开工。这个杭州市拟建的最大市政交通项目之一,建成后将缓解西湖景区“堵车”之困。/ B* U4 R4 Z9 R" ~& d/ `% R
记者从杭州市建委获悉,8月中下旬,历时三个月的紫之隧道工程的设计招标工作顺利完成,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明确为中标单位。这将为年内开工建设的紫之隧道工程,打下良好基础。4 \6 d* E4 N. d* H& _
7 Y+ w# c, M! z( T0 P+ }, |
13.9公里,紫之隧道杭州最长
; F( q) y& l8 }4 ~2 I3 s, ] 紫之隧道工程,南起之浦路,北至紫金港路,全长约13.9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在每小时60公里,全线采用三隧两桥的布置方式,总投资估算约44.65亿元。该工程内容包括隧道、高架、过街设施、管理用房、道路、交通设施及景观工程等。它将是杭州“最长”的隧道,也是目前杭州市拟建的最大市政交通项目之一。
; K- e' @& W$ o. J$ A* i 据市建委介绍,紫之隧道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决策开展的2012年市区道路交通“攻坚年”活动中“提升西部”的首要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对加强主城区西北部地区与西南部地区的交通联系,改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周边区域的交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0 S. S0 _/ x9 c2 t. I
整条紫之隧道工程,按城市一级主干道标准进行设计。根据原先的规划,紫之隧道工程连接紫金港隧道,过紫金港路,隧道下穿天目山路,进入西湖山体老和山,最后进入之江板块,在之江路上面建一个跨线桥,隧道出口落在宋城千古情门口的江涵路上。
* b+ O7 C0 i1 ~1 C& S0 b* f 早在2010年,紫之隧道工程就进入规划阶段。这座盼望了若干年的最长隧道,一直到最近才确定将要年内开建。
+ K( B4 I2 s' \8 d4 v% p# f `( [! K" n0 j
打通城西前往滨江的快速通道
( R* c( `% ^; B* W+ H% s 杭州市规划局规划处一位工程师介绍,紫之隧道的建成,将减轻龙井路、杨公堤等道路的通行压力,最终将进入西湖的过境交通剥离出来。8 B0 }: d: z: {8 C) s- P
说白了,就是要通过建设紫之隧道工程,“治疗”西湖景区西面“拥堵”之困。从2003年起,西湖景区兴建7座隧道,即灵溪隧道、吉庆山隧道、五老峰隧道、梅灵隧道、万松岭隧道、玉皇山隧道、九曜山隧道,形成景区“二环线”。
4 h+ a! L1 i4 E; X 但是,近年来,杭州市主城区机动车的保有量快速增长。目前,西溪路上交通压力已超过道路承受能力,尤其是灵溪隧道北端到天目山路段,五老峰隧道,九里松隧道等景区道路,早晚高峰特别堵。+ ~% H1 Y4 u/ E4 [, M' R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之前一项调查,造成西湖景区拥堵的车辆,有八成是过境车。( Z1 X, w6 M) C* ^
按照原先的规划,紫之隧道建成后,三墩、勾庄、西溪到滨江、萧山这一方向的交通,就不需要绕走天目山路、德胜路、中河高架,还可通过它,直接通往之江大桥。同时,风景区西边又多了一条通道。住在紫金港一带的城西住户,想到湖滨商圈一带,也走紫之隧道前往,不必过境景区道路。
2 _- o6 n P- t9 U! i) X, u) C# F- I1 Y( }% s, ?
紫金港路到之浦路最快只要15分钟
. f) c8 F' H; J, H, E$ F6 b' j) t “紫之隧道距离上没有优势,但行驶效率很高,所以车子以后走紫之隧道,相比现在的通行路线,要快很多。”中标方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设计负责人告诉记者。
; u# L: Z* S. Q" \% t- w# ]! K 这位负责人测算,紫之隧道建成通车后,开车从紫金港路到之浦路,按照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约15分钟就能抵达。
& N" J& W& ? o+ z9 r8 H4 O 而现在,开车从紫金港路到之浦路,即使不堵车,一般要40分钟乃至一个小时左右。2 @$ f* H0 z' p& u
“紫之隧道开通后,大概能提速半个小时。”' g1 j" Z# z. `' Q" Q' @' B
同时,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隧道基本是下穿式,从天目山路汽车西站这里起就在地下,而且位置很西边,不属于西湖景区核心范围。因此,紫之隧道未来的施工建设不会影响西湖景区。' v6 F7 [2 `/ d, T
据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完成设计招标工作,将进入立项阶段,年内有望开工,计划四五年后建成。# H0 P/ q& E" K
, x7 h. J7 ^4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