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路的古戏台上,多情的柳梦梅,出现在了杜丽娘的梦中。小生曾杰,痴痴地望着“姐姐”,眼神、身段,潇洒到位。17年前,这位当年还在学校操场排队的15岁男孩,被挑进了浙江艺校,跟着汪世瑜喊嗓子,辨四声。如今,懵懂少年已长成“万字辈”中的当家小生。 一代传一代,对于浙江昆剧团而言,是延绵半个多世纪,历经“传、世、盛、秀、万”五代人的艺术传承。 17年后,六百年水磨腔,又将等待新鲜血液。 3月16日,浙昆举行招收“代字辈”传承人新闻发布会,面向全国的小学毕业生,招收50位传承人,6年制中专,学费全免。第一场初试定于4月6日举行。 在热闹的影视圈,一夜成名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在戏曲界,没有这样的特例。这就是为什么,浙昆要等到17年之后,才招收第六代传承人的原因。 “17年,不太早,也不太晚,昆曲艺术的传承,一轮必须要经过15年到20年。”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这是一个演员成长最好的年限。如果太早,师兄弟之间会相互压制,不利于发展,“而且,它也在考验演员的吃苦能力,坚持住了,就出来了。” 这一次招生,浙江昆剧团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联合办学,开设2个专业:戏曲表演(昆剧表演)招24名男生,16名女生。音乐表演(昆剧音乐演奏)招10人,并面向全国小学毕业生。毕业后,以“择优录取”为原则,提供进入浙昆工作的岗位。负责招生的老师说,如果五、六年级的小孩,有拔尖的苗子,也可以来报名。 年龄要这么小,也取决于昆剧艺术的特点。“昆剧表演需要载歌载舞,声腔、肢体的训练,最好是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开始学。”林为林说。 学昆曲的孩子,是不是要特别漂亮? “昆曲行当很多,生旦净末丑,不是只有俊俏的小生花旦。”林为林说,漂不漂亮是其次,五官端正,四肢灵活都可以来报名。最重要的,还是要对舞台艺术有兴趣,“苦是必然的,要做好心理准备。” 学昆曲,你没法抽空玩玩手机,发发微博,走个神,偷个懒。从“传字辈”开始,唱念做打翻,每个动作,都有老师盯着你。 “现在上课,可以看录像、PPT,办法很多。但传统教学,还是要手把手地教,老师唱一句,学一句,老师怎么擦鼻,你也跟着学。”很久不见的“秀字辈”当家花旦张志红,当天也坐在了台下。原来,惊艳舞台的“小杜丽娘”,如今已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的表演老师,她正把姚传芗教给她的一身戏,传给下一代人。 “昆曲传承,口传心授是必须的。姚老师当年教戏,总说‘机关’在哪里。”张志红说,比如小旦穿着裙子,看不到脚的变化,只有靠老师讲,你才知道,杜丽娘为什么那样转身,才最美。 这一批新生,按辈分排,正好传到“代”字辈。传、世、盛、秀、万、代、昌、民,这些寓意代代相传的美好字眼,是“传字辈”老艺术家早早决定好的。 从取名,到吃苦,都倾注了传承的意味。而新人今后上课,用的也是传字辈嫡传的课程设置。“沈世华保留了那时的教学大纲,无私地拿出来给我们。”林为林说。 3 U, R ^3 i* F/ @% ^) F6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