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大学生行为艺术呼唤关怀民工本报记者程瑞鑫摄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大学生行为艺术呼唤关怀民工本报记者程瑞鑫摄 浙江在线08月27日讯 暑期即将结束,昨天记者打开电子邮箱,细数从7月1日到8月底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投稿邮件,发现共有邮件335封,其中调查类实践52%,支教实践20%,技术类实践26%,另外,文化采风类实践占了最后的2%。其中,生存体验由往年的两三支队伍,增加到了如今的十多支队伍。 比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样的实践现象?记者对这类信息进行了一次梳理。 游击派 主题类调查 大多浮于表面 主题类调查 大多浮于表面 问卷调查类覆盖面十分之广,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业调查、杭州城市盲道调查、新农村调查、大学生校外租房调查…… 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都不约而同地有团队提交了城市盲道调查报告,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还为杭州闹市区的盲道状况绘制了地图。 但这几百份大大小小的调查中,最多的就是民工、留守儿童的主题类调查。调查样本多至涉及300多人,少则只涉及五六十人,但不少学生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材料中犯起了“文抄公”的毛病,因而数百份调查问卷,却是“千人一面”,并经常看到媒体上的陈旧资料。某高校的一支团队,调查题目为“长三角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调查样本却仅是上海的一家中小企业当中的60多名外地员工子女。 “这60多名员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可以代表长三角地区吗?”当记者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我们会尝试做更大的样本。” 信箱中,惟一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新话题,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教育公平调研团的一份涉及1000多名省内中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此次调查选取了浙江省的十个市(县)的20所高中的1200名在校中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7所重点高中,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146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1114份,占92.8%。 在调查中,学生们对“重点高中学生家庭背景”、“择校”、“教育资源分布”等话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高中阶段,一个班有25%到30%的是“择校生”。这些学生都是用钱“买”进去的。“买学校”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不良风气。 把脉:社会调查,贵在深入。农民工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热点中的热点,这说明大学生广泛地参与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是好事,但调查团队如此之多,不能排除其中的盲目者、跟风者,浮、夸、躁成为这些调查报告的病根。如“教育公平”同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关注的大学生却寥寥,但倘若这样的活动一见报端,恐怕明年团队又会多出不少,只是希望调查样本千万不要出现如“长三角”那样的缩水,切实做事。 实干派 把实践的“点菜权”交给市场 把实践的“点菜权”交给市场 1997年入校的浙江林学院的学生,他们一定想不到,当年暑期社会实践,他们送给磐安农户的梨苗,如今已经让当地的农户发家致富。 这几天,仅双槐村的卢真理家的梨子,除去被预订的,每天光销售就有上百公斤。卢真理说:“今年家里的五亩果园,光卖梨子的收入就不会少于5000元,再加上在树下套种的药材、西瓜,收入就更可观了。如果不是林学院学生当年赠送的100株梨苗,这里可能还荒着。” 当年的带队老师戴文圣教授表示,虽然当年为磐安县新渥镇赠送果苗的那批大学生如今都已经毕业了,但在暑期实践中由“农民点菜、学生送餐”的模式却一直保留下来。 今年参与科技下乡服务的大三学生何国鑫说:“‘农民点菜、学生送餐’模式,比普通的‘游击队’式的学生社会实践效果更好。像我们这次送去的香榧技术是当地急需的,我们下去就肯定更受老百姓的欢迎,而大家也在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生能解决的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进行汇总并咨询老师,最后把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编辑成资料,赠送给当地农民。” 许多专业的大学生在暑假选择了一些与自身专业相关度不大的暑期实践,理由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项目。”但是,仍有许多大学生在暑期实践中找准了自己的专业定位,而且已经成了品牌。 只要在试纸上滴一滴蔬菜溶液,就能看出蔬菜的农药残留程度——这个暑假,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把实验室里常见的“蔬菜残留农药快速检测卡”搬到了实验室外,结果4个小时引来了两三百人作检测。事实上,虽然原理简单,但浙商大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历年暑假一些辨别毒大米、优劣奶粉等事关“菜篮子”的知识推广活动,在杭州各居民社区人气颇旺。 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的“景区英语纠错”活动也已持续5年,还在今年“走出浙江”、“纠向江苏”。从最初的“译江南”到后来的“我的眼里只有错”系列活动,如今,外语学院学生的手上,那本记录着各风景名胜地英语翻译错误的“纠错本”,已经越来越厚。每年,这个“纠错集”都会由学生向当地的旅游管理部门或者翻译协会递交。 把脉:或许大学生应该尝试着将社会实践内容的“点菜权”交给市场,避免在不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盲目上阵。 体验派 “生存体验”扎堆是否做秀 “生存体验”扎堆是否做秀 趁这个暑假,“生存体验”这样的勇气大冒险活动依然是一些极富挑战精神的大学生的选择——温州医学院的飞鹰队,赴重庆进行生存体验,每人50元,生活15天。浙江师范大学32名大学生奔赴厦门,50元生存半个月。湖州师范学院16名学生来到杭州,50元生存15天。宁波工程学院经管系22名学生,每天每人需交15元,生存15天…… 依厦门当地媒体报道,浙江师范大学32名学生在当地进行15天生存体验,打工结余9517元,是8年来该高校生存体验的最高纪录,“吃馒头吃出来的。”一位队员忍不住感叹了一下。15天里,团队中半数以上学生遇到身体不适的情况,中暑、感冒、拉肚子更是常有的事。 队员靖芝节余823元,是15天以来节余最多的。她做了两份家教和一份导购员的工作。节余最少的学生节余120元,主要做送水工作,最为辛苦,除去一天的生活开支,工资所剩无几。队员生存体验获得的岗位主要是家教、服务生、运水工、建筑工、导购员、业务员等,其中以服务生居多。 今年的许多生存体验团队,最终都选择将自己的生存劳动所得捐学助困,当社会对生存体验类活动的必要性和目的开始产生疑虑的时候,大学生团队义无返顾地将生存所得进行了捐赠,客观上使得社会上的质疑声低了下去。 温州医学院的飞鹰队学生也经历了同样的考验。生存第一天,16名队员围着一个卖早餐的小摊,面对一元钱4个包子的价格犹豫不已。隔了一会儿,一名女生问:“一元钱5个包子卖不卖?”见摊贩点头后,有两组队员一口气买了40个包子,每人5个,早餐、中餐、晚餐全算在内,5毛钱一个的大饼,居然让生在江浙的大学生觉得“太贵了”。当傍晚有名女队员还留着一个包子的时候,一组4人只得围坐路边,分享这个仅剩的包子…… 记者了解了部分小分队的最终体验结果:2 Y7 e2 y0 q& |3 f6 X' _
温州医学院16名飞鹰社会实践队队员最终度过了自己在重庆的10天,并将10天里打工赚的2000多元钱用来资助四川岳池5名贫困小学生。 除在厦门进行生存体验的32名浙师大学生,该校另一队伍26名学生在杭州经过50元生存半个月的考验后,除去开支,26位同学一共赚得了近3000元,这笔钱将全部用来帮助贫困大学生。 把脉:今年的“生存体验”是遭到“做秀”质疑声最为强烈的一个暑期实践项目,不少生存体验团队成员都觉得社会评价过于苛刻,毕竟流落街头、在生存边缘线上挣扎的滋味是真实的,而且,与往年不同的是,大学生们把自己的辛苦所得进行了捐赠。其实,生存体验作为走近生活的一种体验,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从大学生历年的社会实践内容上看,大学生们的思路正在趋同,社会上“生存体验何必扎堆”的评价,不过是提醒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考虑多渠道、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