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EC通行证)

QQ登录

QQ登录

下沙大学生网QQ群8(千人群)
群号:6490324 ,验证:下沙大学生网。
用手机发布本地信息严禁群发,各种宣传贴请发表在下沙信息版块有问必答,欢迎提问 提升会员等级,助你宣传
新会员必读 大学生的论坛下沙新生必读下沙币获得方法及使用
查看: 23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 读 《老 子》(原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4 19:2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三大经典之一,也是国学经典的优秀作品之一。在一次闲逛书店时我与这部书有了第一次的相会,或许是从小对于历史、政治及奇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它又把以上的事物作了精辟的分析与总结,我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作了更进一步的学习,感到收获不小。虽然许许多多的前人都已有评论,但还是想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t  q! A7 ~/ g5 e1 ~
在一般学习《老子》的过程,包括现在许多书店中关于本书的论著中,大都是将其化作一个个小的部分来解析:有一章一章循序渐进分析各章内容的;有拿出一个独立形象或因素,如“水”、“善”来加以研究并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发散应用的,这都是不错的方法,本人开始也这样学习而对它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当全部背诵了八十一章后发现我们可以从整体来把握它,或许会有新的收获。(当然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有许多种,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5 J6 d" B/ z( L. K  Z整部《老子》是以“三”为特征的循环往复而不断变化的。这“三”有表现为一章段落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当然不是全部),也有表现为三章表达一个大的含义,三个大的含义进而表达一个主题,三个主题合起来最终表达了“道”“德”二字,可以看到八十一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1 F6 F0 e  P5 C* j9 ^, s% g& _$ E9 w1 P4 [
一(1—3章) 辩证的“道”—处“柔”—现实“无为”之用,大略讲了什么是道;
+ s( x6 w( D+ H7 Y8 X. V二(4—6章) 讲了“挫、解、和、同,虚而不屈,绵绵若存”等道的特征;
/ d( e" x9 b) r* o* F# [三(7—3章) 从天地圣贤的至私—“水”的几于道—不盈的处世之用表达了道的存在;
5 x3 Z, d6 U0 W四(10—12章) 玄德的无为—无中之道—有为之弊,体现了道“无”的特征;
# V* ^& V: ]) w; z. g8 M五(13—15章) 从细微的表象看出“道”虽精微,但存在着并影响着我们;
4 _; q9 d( ?' x1 z2 r1 t六(16—18章) 在静的体悟中感到依道而行,自然而然,逆道而为,众象皆生;
/ C5 q0 ~6 d; g% Q  \  l七(19—21章) 要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心参赞天地;
) N3 x, W0 a/ s八(22—24章) 参赞天地之后可见道“一”以天下,不必过分执着;
+ ]6 L9 f# H& N+ m7 C8 e2 v  U+ v9 N8 P; V九(25—27章) 从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特点看出不用执着的原因,进而为人处世应守静、成稳,达到正反合的境界;
# l0 ^: k. m' a, ~3 D十(28—30章) 由正反合得出朴散而成大制,得天下而不妄为, “善者果而已”的善的循环链;2 V% P: ^" y5 ~4 `0 H- C0 S
十一(31—33章)正反合的两用到这里有所体现,道运行之、分而合之,长久存在;2 h* ^  b( F- F& ?2 R% J
十二(34—36章)所以道“大”而“小”,而人不示(视);, [7 E- _- `! C3 f3 x0 s4 l7 ?# e
十三(37—39章) 无为之道,呈之以德,得之而反用其道;
: g) q8 Q! x2 B$ k十四(40—42章) 这反用其道表现为“贷而成、负阴而抱阳”;
5 N; q# k3 i  m: F  W十五(43—45章) 这反用其道应用为“知止、而为天下正”;$ r# e9 J  Q2 C# T" K- \
十六(46—48章) 进而常人知足—圣人无为—天下无事,应用了,结果了;
4 J2 X9 j. _9 }- o2 ~, P十七(49—51章) 可以看出“玄德”无心而为,为而不恃;
* z2 W5 {& N4 I+ u十八(52—54章) 讲了依玄(元)德而为,顺玄(元)德而观,则可洞见世事;
2 U* ^) l3 _$ N( g: o' a6 a" N7 Y0 d十九(55—57章) 从婴儿益生—玄同之德—无事治国,表达玄德之用;
7 i' ?; Z) s& S# V8 x. u二十(58—60章) 用之于国,根深而不显,为而不伤人;) U6 x% \6 R$ q
二十一(61—63章) 用之于平常,为下、为大、从难是为至宝;2 }& D  R. e- {- K- _
二十二(64—66章) 锲而不舍,慎终如始—玄同之德—处下之德,表达了看似柔弱却有持久的德性,其力不小;
" ?0 |5 t! H2 U$ s$ Z7 d& b, c二十三(67—69章) 从不争之德,哀者胜(因),得到德的表象之一;) ^" r" c$ K$ a7 _8 I3 f! R
二十四(70—72章) 从“被褐怀玉、自知而不自见”得到德的表象之二;1 V4 W+ T" p; O# b
二十五(73—75章) 从当时的社会表象得到反其德而为,祸害不小;
# m' h& R# ~" r4 }二十六(76—78章) “柔弱”之德的表现与收获;
7 H! h" d  v& [* y0 q$ w. _. E二十七(79—81章) 不争之德用之于治国、治身益处甚多。
9 L2 o# V* O) A9 d! d   
3 P$ \0 m" n; J8 j/ z; o8 E从上面每三章一段的分别概括中又可以看到:
9 c) }- {' v$ b: B+ S# c) U# L7 I0 k8 J- b' h* d- h
一—        三 从提出道,描述道的特征使人大致领略了老子所要阐述的一个哲学概念;
, P" y9 t+ F3 G% z- w* M四—六 从道的运行,表达了它的存在;! ?5 F0 v( b& x- K3 Q
七—九 从表述如何悟得道的规律、它大致规律是什么让人感到道是可被领悟的;: h* O8 v1 J1 t/ H" x. I
           (一—九  道及道可得)1 R! E1 T' r# x3 N) u$ X/ z
十—十二 从道现实的运行表现其一些特征;% q5 _1 W+ `1 e7 u, t
十三—十五 形上为道,用之为德,道生德;8 s# Y. r4 _) v, p5 U6 p6 v+ c# Z
十六—十八 讲了有关德的特征;( T5 Q3 W" K- y+ ^0 m; j
           (十—十八 道生德); s" x$ H! |  ]% S( T; L
十九—二十一   讲了德之用;* _7 {. r' k2 s% Q- v- K+ {
二十二—二十四 讲了德的表象;; Z9 H& _. u9 X9 y7 y
二十五—二十七 讲了德之用的结果。
% f  ]. z2 {4 X7 E           (十九—二十七 德及德可得)% I; w. L0 s- e: m+ Y+ D2 m
: H7 \5 \3 v3 c' H. u  N
由于个人水平问题,也只能得到以上的一些拙见了,但仍然可以看到整部作品正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地循环往复,体现了一种音乐性的美感,同时充满着正反合且时时守阴处柔的智慧,展现了历史、人生与名之为道的微妙联系,真的不能不佩服、不敬重华夏古人的思想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同时,可以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演进与各个时期的文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先前的许多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现代人也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前人的方法思考与处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其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不正是我们当下许多为人处世、思维方式的很好写征吗?另外,同是伟大的哲人,他们的许多智慧也都是共通的,如老子所谓的“士”的“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不正是与孔字的君子之礼的内涵相得益彰吗?8 L4 `1 r/ ]: P( z
本来还想具体说说“水”、“善”、“士”、“无”、“静”、“不争”等书中所反映的特别的因素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但前人已然讲了许多,不但内容全面而且更有深度,也就不复多言了。+ N& b1 _4 p$ u: [) K: P
新中国成立不足六十年,社会一次次地经历了变革,回顾历史,这六十年似与西汉开国后有所相似:内乱不断而至社会安定,外有强敌而内展经济,黄老之学盛行民生有所改善。而今的中国经济实力已大幅提升,但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科技进步、信息量巨增,现代人的身心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社会与个人都存在着一些疾病,而如南怀瑾大师所言:“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了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那么现代人是否可以真真切切地去聆听前人的谆谆善言,去挖掘、去开拓真正属于我们的现代文化呢?
9 X& h: p/ Y$ J9 \
+ Q+ a/ |& S+ [; g* M. O- j                                                                                                                                       2008年9月2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下沙大学生网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