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现状面面观 ——对部分高校的采访调查
! s* H& r0 k0 r( v( X# v! l 尽管距离大学生毕业还有几个月,但是各种“双选会”、企业校园“宣讲会”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为了解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客观认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高校、用人单位和部分大学生。3 j2 f3 K& D" a2 c+ u" x+ l: ~/ y# i6 }
有的专业学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学生一职难求
7 f! u# p2 t# O2 L 日前,在由“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联合组织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郑宏说:“最近几年,机械、自动化和材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很高,许多制造类、钢铁类企业经常一签就是好几十人。”! U, w8 o! O0 H3 L: l& }; n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专业重复设置,某些专业毕业生人数过度集中,造成了结构性人才浪费。对于这种结构性矛盾,东北大学学生处处长徐峰认为,近年来,有的高校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结果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职难求。
7 J* X6 ]& M, E7 N, L9 g6 o s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王家斌表示,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不断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不断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解决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 U0 X7 g5 }3 U4 _! P! P8 ` y& D9 ^
有的单位招不到人,有的大学生有业不就. B' B0 a: a( R/ p
沈阳某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李林(化名)告诉记者,从进入大四,他先后参加了几十场招聘会,投出简历上百份,有不少不错的单位通知他去面试。“每次接到面试通知,我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单位在后面,结果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李林非常失落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李林有相似经历或想法的大学生不是少数。$ z J. y- P) f W1 b: J0 r
据记者与东北大学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沿海开放地区和京沪等大城市工作的大约占调查总数的70%,而希望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样,一种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错位就出现了:一方面是某些用人单位虚位以待,求贤若渴,却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某些大学生眼高手低甚至好高骛远,有业不就。
- o3 d: y- H9 b( L" g' ^ 对此,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熊晓梅认为,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作出重要抉择时,应该注意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评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总是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状态中。% e* o9 U: a4 t2 x# s. z
地方高校学生受冷落,民营企业进人难
; [: J& f/ @! l: v# T, w 大连某地方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于飞(化名),专业英语达到八级水平,却吃了好多家用人单位的“闭门羹”,原因是他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很委屈地说:“其实,我的专业水平并不比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差。”
- P. F! K& a! Q- Q+ O- S 从用人条件看,许多单位的“门槛”过高。调查中,记者发现,“名牌效应”非常明显,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因此,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需求状况差别很大。有的单位在用人条件上明确注明“只招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仅这一个条件,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即使有的学生的就业标准降得再低,岗位和专业再合适,也休想迈进用人单位大门。
& t* U! ^/ s# ~ 记者还发现一个无奈的问题,部分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和乡镇企业,由于无法解决用人编制或者城市户口等问题,即使给出较高的薪酬、不断降低用人条件,照样“门可罗雀”。" F/ j8 k6 }. y* t7 [
王家斌认为,针对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等问题,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在减少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之后,才能引导他们走向中小企业,走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 u( f4 E$ [- F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