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忽必烈的老汉叫什么名字?" t, h1 Q' I; j, K% ^+ {
你这里是想说忽必烈的父亲吧?
. v6 q) U4 ^- J1 ^忽必烈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有四子,分别是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拖雷有十多个儿子,其中最有名的几个是,长子:蒙哥,他当了九年的皇帝,后人称宪宗,四子忽必烈,七子阿里不哥,六子旭烈兀.
A. V$ H7 D7 m! n* B' z0 N+ I% e1 m# e, a8 R
2。三国时陆逊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j8 y7 q4 {" d* p( A) l" I4 _
陆逊曾经火烧700营地,大败了刘备也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儿子陆抗没有什么名气,倒是孙子陆机闻名于世,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文赋>>了.
b+ ?6 }+ C3 E( |3 i1 Z1 b6 C
3 @9 ~/ K9 n' L7 _ c- L% l3原子弹是谁发明的?0 l# x @+ Z& l9 ?0 s
这是一个很好笑的问题,就像在问中国的火药是哪个人发明的一样.给你看一下原子弹的发展历史吧:
3 |2 J6 x: d' i原子弹是利用原子的核心(即核子)分裂时产生的强大爆炸力而制成的。自然界中,铀元素235 (Uranium 235) 的原子是可以分裂的,但铀矿中绝大部分是不可分裂的铀238,怎样从铀矿中抽取纯铀235曾是研制原子弹的一个难题;但是科学家发现铀238在核反应堆中居然会转化成另一种可分裂的元素钸 239 (Plutonium 239),於是除了铀之外,科学家们又多了一种可制造核武的材料。美军当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是用铀造的 (Uranium bomb),而三日後投在长崎的第二枚却是钸弹 (Plutonium bomb)。
3 ?3 d' I1 }: g9 t9 n2 ?# a7 d原子弹的发明当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十九世纪末,科学家发现了放射现象(Radioactivity),由此揭开了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序幕。当时一些科学家已提出原子能可以发展出大型武器,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只是镜花水月的空想。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德国人汉恩(Otto Hahn)在柏林的实验室意外地把铀原子分裂,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实验,更把那些令他疑惑的数据寄给流亡在瑞典的旧同事梅特勒(Lise Meitner)。梅特勒是一位出色的女科学家,她是奥地利人,和汉恩合作多年,但因其犹太血统而被迫离开德国。两个月後梅特勒就凭著汉恩的实验数据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核分裂的论文。当时是一九三九年,纳粹德军已经在欧洲燃起战火,一个那麼关键的科学突破,发生在一个充满危机的历史时刻,可想而知它所引起的关注,结果各地科学家都纷纷研究核能的释放方法及用於战争中的可行性。 & k) D% h$ I9 @) ~7 C+ I
二次大战爆发後的第三年,即一九四二年,美国开展了一个称为『曼哈顿』的绝密军事计划 (Manhattan Project) 。你或许已经猜到这个就是研制核武的军事单位,指挥这个计划的是格罗夫斯将军 (General Leslie R. Groves),他负责调动人力物力,而真正领导一众科学家及工程师的是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他们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 秘密进行原子弹的设计和装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很多因战争由欧洲流亡到美国的杰出科学家都参与了这个研究,当中包括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 (Enrico Fermi),他在芝加哥大学研究并制造了第一个核反应堆,成为整个计划的成功关键。
" T& T: r) `6 \% J2 r5 ~一九四五年七月,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试爆成功了。研究人员用了不足三年时间,就把核能由理论阶段发展为史无前例的庞大武器,这个可算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 ' S8 O/ t: F6 S6 A5 e
至於德国,她在战前所拥有的现代物理优势并没有帮助纳粹德军造成第一枚原子弹,这也算是人类之福吧!读科学的同学都知道量子物理学中很重要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就是主持德国核武研究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像其美国对手奥本海默般成功;而他在战争中究竟担当了甚麼角色,到超过半个世纪後的今天仍然是一个历史课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成功分裂了铀原子的科学家汉恩後来因此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奖颁发得当不无争议,除了因为两枚原子弹在战争中造成严重的人命伤亡外,亦有人替梅特勒得不到这个奖而感到不公平。 8 a( u; X, U% F$ l7 j! t
4 {/ t& K9 Q, O7 l) ]9 ^6 M4。林雨堂跟鲁迅是好朋友对不对?1 S0 I7 e& O: s; d+ e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你认为朋友和敌人的界线是在哪里?
6 S9 H+ B# w6 a* Z( T# u9 y. ]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曾经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热门话题,被不少学者研究过了。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一文中的表白:“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这应该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公允之论:鲁迅与林语堂都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曾有过的友谊是真诚的,但因彼此地域文化、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个人性情的差异,他们之间的隔膜及误解也是不足为怪的。然而在极左话语占据主流的年代里,当鲁迅被奉为左翼文学的旗手与战士而享有崇高地位的时候,是很少有人肯把林语堂这作为当事人一方的表白当回事的。政治气候可以影响甚或决定人们尤其是不知情的普通人对人对事的认识与评价,这种庸常之见,似乎已没有老调重弹的必要." o) P% p" V: B5 X+ v3 D. t4 @4 |. Q
& ~% Q- Q& H! M# X
5。在生物工程中如果端粒酶释放出来人是不是可以永远长生不老?
3 ?1 o* |5 e' Z. U9 T4 k$ `) ?" G6 j你这个问题我曾经查过资料,其实也是为了翻译一份化妆品的广告(很有意思).) `2 P; c s: Y, q* S( I2 w
端粒酶学说:人体的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里头的端粒就会减少一点,细胞因而慢慢衰老。在分裂70次后,端粒会变得太短而无法保证染色体,细胞停止分裂,人体逐步衰老直至死亡。这从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也有人提出:- ~- }( q" }7 K4 d, y8 F& h/ G
1、有很多与结果不相符的实验现象。如很多组织细胞端粒长度终生不变,端粒酶不表达现象等。- f5 T/ C+ m! c7 L% S
2、端粒长度与寿命不成等比关系。如:鼠的端粒长度比人的长,但寿命却比人短。- |7 Z4 I8 Z, O8 u; R; _3 w- h
3、核移植克隆生物的成功,并没有表现出衰老异常现象;就证明了DNA没有发生一级变化,复制没有引起DNA序列的丢失。: [& m+ d' {, D& n
所以《端粒学说》存在一定的错误。: A0 L# M1 d6 l( V( E
不过信与不信各有各想法.但是人类如果永远不衰老整个地球的承受力也不行了.你能想象没有皱纹的祖母和祖父吗?
% A" e8 w. p$ _& Y如果按我说衰老是一种世态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如同天地循环,有生有死一样.2 q( d8 Z$ B6 T l3 `( u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