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4年至2011年,北京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共有19人。其中,文科第一名10人,理科第一名9人。7 h- u$ G) O/ l, I
) e# F1 Q9 G# i d" b 出现并列名次的年份共有2年:分别为2005年和2011年。其中2005年为2位理科头名并列;2011年为3位文科头名并列。
' V$ F; V5 n# w7 x% _7 n
3 ~" y% U. M X- p% ` 按照性别划分,第一名呈现阴盛阳衰之势;女性第一名占了绝大多数,共有14位;除了2004年第一名全部为男生外,其余年份均有女生;其中还有4年文理头名皆为女生,没有男生。
/ `( H0 p* e0 t0 Z( l" q: [8 _
a2 @, T& _0 @- U" } 从头名们来自的中学看,共有8位头名来自人大附中(含人大附中分校),其中文科2人,理科6人,除2006年没有产生文理第一名外,其余年份,人大附中每年都会毫无悬念地产生至少一位头名。) N& T; s0 t0 p4 L% I& N% ?1 h
$ \7 e5 a/ l) A9 ]7 v 除了人大附中外,还有8所学校产生过文理科第一名,这些学校分别位于海淀、西城和东城。! e' X: Q( s( Z0 C
- o5 n9 L, t, O' W9 a: A8 K. w
从头名们最终选择的高校看,8年来,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争夺高考第一名的激烈程度已进入白热化,11名头名最终选择在香港高校就读。7 b% y) V8 G( k9 w2 M
( I9 M0 K3 g5 z8 [% R ■ 观察
( t. h* R M0 Q3 D0 W# Y( ^6 G# g
高考头名背后的“冷热不均”
. P3 M3 `9 o7 T6 ]
; `) `) W; z& O2 B+ N7 P: [ “你报考了港校吗?”这已经成为每年采访北京高考第一名的必问问题。
9 @# i6 d2 S/ F2 Q7 U7 T- d% k8 y/ E1 j
2005年,来自人大附中的理科第一名陈秀野,意外地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生化专业就读,而放弃了此前报考的清华大学生物专业,成为近年来“弃清华选港校”的第一人。
J& b& M8 `/ N& F" k% ~+ O0 T) b j3 ]8 R6 J" _8 P: }
高考第一名的选择,无疑对香港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尽管2000年前后,个别香港高校就已进入内地招生,但港校真正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还要归功于高考第一名的选择。5 K5 C; r% b1 z# W" ^" |
7 [& X6 L- f5 d- v5 K 2006年,北京文理科两位第一名何旋、杨蕙心均被香港科技大学商科录取,舆论一时哗然。大家开始将第一名的选择,与内地高校的治学水平等进行联系。7 y( O; }0 V4 F6 E2 a/ [" A
5 ~+ ]# i) |' K4 {# L* ` 2008年至2011年,高考头名选择香港高校的情况越发普遍,大家也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选择去哪里,更多是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个人考虑,而并不能以此冠以过多的褒贬。
/ t# S( F* [5 V. Z: X: R8 D: K2 g+ Q0 ~2 q
港校升温的同时,还有越来越火的名校热。# c! K: Y5 W) ?$ g
5 b* P& w7 ?* l0 j8 U
今年的两名文理科头名均来自人大附中,近年来,第一名扎堆的趋势愈发明显。文理科的第一名和高分学生基本都来自西城、海淀等区不到10所示范校,以至于每年汇总寻找高考头名过程中,其他大部分区县学校的分数也就是“仅供参考”。( x% P8 {7 q6 s2 y+ r7 p
4 X( m& m( R, w
每年高考放榜日,学校、区县、教育机构提前一两天寻找“头名”。虽然很多区县学校也在极力吸引公众目光,但让公众的关注从几所示范高中的几个尖子学生,转向更为广大的普通高中学校群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x% V& L. B' [
2 g$ B9 X# L4 c" u5 Q: V" j& |5 a
昨天下午,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给记者发来报喜讯的短信,今年该校一本重点率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有三成的学生达到了一本重点线。对于一所正在上升中的普通高中而言,这是可贵的进步。不过,相对示范高中接近全校全部上一本线,高分学生扎堆的情形,这位校长也知道很难获得足够关注,在媒体上,“普通校情况也就是几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