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恋爱”的调查显示,2903名受访者中“选择结婚的有13.61%”,选择“分手”的超过30%,“仍然在一起,但没有进一步打算”的占50%以上,“相信爱情有结果”的仅有701人,33%的人对分手没有感觉,表示“不后悔”。 “毕分族”—— 伤离别,离别就在眼前1 V+ X5 Q3 g. L7 {4 U8 }; b
“毕业了,分手吧,有缘的话,我们会再见……”曾几何时,校园情侣的倩影是象牙塔里的美丽风景。但有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情侣中,一毕业就分手的情况超过了30%,很多因为“孤独感”而走在一起的校园情侣在毕业一刻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分手。而就业、经济等压力也促使昔日纯真的校园爱情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 变味爱情,缘自孤独与虚荣8 W, r8 w* x7 V/ o; b) J
小宇和娇娇在大学毕业前夕协议分手。两人分别在同居的出租屋里搬出行李,离别的一刻,两人没有伤感,而是潇洒地祝福对方。小宇说:“以后找到男朋友带给我看看哦。”娇娇则说:“那你得把我们两人的关系保密。”这段对白,很难想象他们两人是一对曾经同居两年,刚刚才分手的校园情侣。 大学二年级,眼看着女同学都谈起了恋爱。娇娇也不敌虚荣心作祟,接受了同学小宇的追求。而小宇并不否认,自己对娇娇没有触电的“感觉”,而且两人性格脾气相异,很多事情都没有默契。但小宇觉得,自己很需要这么一个女朋友来摆脱寂寞。因为两人自进大学之日就决定,毕业后回家发展。于是,这段不因“爱”而生的校园爱情最初就有了协议:“毕业后各走各的路。” 这样的爱情故事在象牙塔中并不少见。越来越多个案显示,如今的在校大学生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习惯了对父母的倚赖,在大学环境中感觉少了关心和爱护,于是希望以一段爱情来摆脱寂寞。而有的人出于好奇心与虚荣心,也糊糊涂涂地接受了一段爱情,尽管对方并非自己的理想对象。 有了爱情,难道就不吃面包?
6 e$ M+ _6 f$ l. \- @ 小琳与小杨毕业前夕爆发了多场激烈的争吵,导火线都是经济问题。 小杨说,在校时,父母给钱读书生活,自己花钱很大手大脚,也不会吝啬花钱买礼物哄女朋友开心。但毕业后,父母不再供应“粮草”,小杨算了一笔账:在某公司的试用期薪水只有1500多元,除了付房租、交电费、车费、吃饭,剩下的不足100元了。他与女友小琳协议,尽快换一个便宜一点的出租屋。但小琳不同意,认为“太麻烦”。两人开始有了分歧与争执。最后一次,他们仅仅为了“一顿饭是否去外面的馆子吃”而吵翻天,结果是两人决心分道扬镳。小杨对这段感情有一个总结:“不能光有爱情,没有面包。” 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听过师兄师姐类似的教导:大学里的爱情,“物质条件”并非首要考虑的,但一旦走进社会,考虑的东西太多,经济是最重要因素。正如一位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爱情在想象里都是童话,在缺钱看病、没钱吃饭、买个东西要掂三下的条件下,你还能把爱情当作童话吗?” 分两地,前途异 校园爱情屡触礁
$ ~- w+ a6 E6 d% ~ 小邓与小惠郎才女貌,是校园里公认的一对。两人一度视对方为结婚对象。两人相约,毕业找到工作就成家。 然而,曾经的海誓山盟因为“就业”问题而逆转。本以为两人都能顺利找到好工作,但男女双方却机遇不同。优秀的小惠考上了公务员,优秀的小邓却只被一家小广告公司相中,两人薪水与前途差距立杆见影。自尊的小邓低下了高贵的头,默默承受着周围人们的议论。尽管小惠一再强调“不介意”,并以自己最大能耐为男友寻找更好的出路,但她越努力,男友却走得越远。 与以往大学生情侣群体一样,80后大学生也面临着毕业后“两地分离、前途悬殊”等问题,然而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距离感”加速了校园爱情的触礁,有人出国深造,有人执意留守;有人高成,有人低就......在80后大学生看来,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在这个阶段都是不可调和的,与其苦苦维持,不如斩断情丝,各自从头再来 分析 好多大学生不知情为何物8 u7 o3 ~/ ~2 P7 |;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向阳认为,“8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成长的外部环境不同,他们与上几代大学生相比,爱情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张教授分析,如今大学校园的恋爱成功率偏低,出现“毕业就分手”的现象,一方面与“8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优先考虑自己有关。这代大学生眼中,爱情并非无上的“神圣”,变得更为平淡,是处于“一般朋友”和“爱人”的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张教授曾经分析了一些大学生恋爱的个案,发现很多人恋爱的动机是“在大学好歹要谈一场恋爱”,不是真的懂得“情为何物”。由于缺少感情基础,大学生们在面临考验的时候表现得耐性不足,也较易为现实动摇。 提醒
作任何决定前都要认真考虑8 T. D4 D$ [. P: z" w$ B
中山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8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与爱情问题在以往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出现,只是如今社会的恋爱自由度大了,使得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了。这位学者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远距离的恋爱都存在着失败和成功的例子。恋爱本来就因人而异,如何处理爱情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并无定律和经验教训可言,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无论是“大学毕业就分手”的情侣,还是“大学毕业就结婚”的情侣,双方在作出决定前,都要认真考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心智去面对感情的考验,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情绪或生活态度,这样不利于年轻人今后的长远发展。 “毕婚族”——
我爱你,毕业就领结婚证0 p0 E. g$ b* \1 T8 X4 \1 ^
失恋总在毕业时,对大学生来说是普遍现象。但近年来,不少大学生恋人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毕业就结婚”,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毕婚族”引起了社会的好奇与关注。 有爱情也会有面包
6 u% s+ J& m8 T8 @+ g0 m- p5 ?' V 中大毕业生小莫与小郑是同班同学,也是相爱三年的恋人。拿本科毕业证那天,他们赶到了民政局,把结婚证也一同领到手。尽管这个“疯狂”的举动,惹来身边亲友的极大非议,但他们最终还是排除万难,在大学附近的城中村租了房子,安了小家。 虽然小两口毕业前都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但试用期收入加起来不到3000元。除了房租、水电煤气、伙食费、交通费等,已所剩无几。小莫偶尔也会为生活琐碎事和钱的问题,向老公小郑发点小脾气,但毕竟小两口相知相爱,矛盾很快化解了。小郑经常安慰和鼓励小莫:“只要我们夫妻同心,爱情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4 [9 Y% g# s! p3 @1 e$ i
有迹象显示,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毕婚族”越来越多了,其中女生占绝对主力,一些女大学毕业生把结婚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特殊“出路”。 某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小徐一毕业就嫁到了深圳。先生家境殷实,大学毕业前夕,已经为小徐在深圳某单位物色了一份“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 小徐的同班女同学对她羡慕不已,认为“这样小徐可以少奋斗十年!”女同学普遍认为,尽管现代社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对于传统的中国女性而言,找个“好归宿”还是终极目标。 毕婚族:同甘共苦谋幸福
' q; W. c c& O" N# r9 t) [9 ~ “毕婚族”是一个新生群体,由于其主体对象是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毕婚族”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必然比其他婚姻群体的对象要多很多。 经济困扰:“毕婚族”也是“月光族” 在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眼中,“钱”是所有问题的“恶源”。同样,经济不能独立,是困扰“毕婚族”婚后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毕婚族”往往都是“月光族”。 小曹夫妻就在“购房”问题上遇到难题。眼看着广州的房价日益高涨,小两口也按捺不住想买房。但银行存折一翻,全部家当不足五位数,还不够买两平方米。他们不得不向双方家人求助“首期”。很多“毕婚族”都有这样的经历。尽管生活上,他们已经脱离了父母,但由于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只能靠刚工作的那点收入来支撑一个家。一旦遇到要花大钱的时候,还是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 家庭生活:“小皇帝”也得做家务( E# A0 z) l) I- X3 K
如今的“毕婚族”大都又是独生子女,温室中成长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走到一起,家务事谁做,是个大问题。协调不好,立即可能爆发家庭“危机”。 “毕婚族”Roy和Connie的小家庭从来不敢轻易接待客人。因为家里除了每星期钟点工来的那一两天是整洁的以外,就似乎没有干净过。Roy经常向母亲“投诉”老婆不会管家;岳母心疼女儿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也埋怨女婿不疼老婆。婚后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了这个“毕婚族“家庭纠纷的导火索。 角色转换:“毕婚族”仍然需适应
. B) I7 I8 W8 i8 t8 E2 R$ W 有调查显示,过早走入婚姻的大学生们一般都难以一下接受从“未婚”到“已婚”的转变。一方面,他们害怕“已婚”身份遭年轻同事和朋友疏远,很多人在婚后更喜欢参加各自圈子的社交和聚会;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已婚观念的束缚,尤其不希望对方过多地参与其他社交圈子,害怕因此而越走越远。这种心理落差和无法适应的角色转变,导致了少部分“毕婚族”婚姻“中途死亡”。 提醒
大学毕业生对待婚姻应慎重7 ^) X( h [! s$ y, b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周少贤老师认为,大学生对待婚姻应该慎重。因为一个成熟的婚姻需要双方有处理婚姻的能力,处理双方家庭的责任心,以及经济上的独立性。从心理学角度说,双方要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能够用合适的沟通模式来处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备结婚的条件。 |